社科文献2024年1月书讯 新书发布

  文献君为大家带来的是2024年1月月度新书,涵盖历史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经济管理、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文学研究、文化传媒、公共管理及教育学等品类。甲骨文、方寸、思想会及九色鹿的品牌新书亦有亮相。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

  国家的维系,有赖于资源的汲取。资源汲取的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传统中国国土面积广袤辽阔,地域差异千姿百态,在当时落后的交通、简陋的技术手段与信息能力的制约下,统治者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汲取资源呢?本书从重要性、稀缺性、交易费用、社会效果、国家的议价能力与多主体性等若干影响国家资源汲取模式的变量入手,结合开矿成本随时间递增的特点,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讨论清王朝的矿产资源汲取情形,在揭示清代矿政之模式及其内在缺陷的同时,论述了彼时国家治理的若干重要原则与面向。以上述经验事实为基础,本书进一步联系明清王朝对食盐、丝绸、瓷器、马匹等重要物资的汲取模式,结合15~18世纪国家转型的大背景,通过对“中央全面决定机制”“猜忌型决策”“行政造‘息’”“事例原则”等概念的阐发,揭示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社会史研究》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书此次分为三个专栏,分别为“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书评”。“专题论文”收文10篇。内容有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考察山东临沂岭前村的社会劳动分工、鄱阳船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广州商团与1924年的官商争械潮、黄展云与营前模范农村试验、清末民国东太湖的水域开发和生态环境变迁、清代1801年直隶水灾的灾荒应对、明清易代江南社会的多元图景等等问题。“学术评论”栏收文2篇,为对中国社会史研究70年的回顾,以及三十年来中国近现代灾荒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书评”为学者整理的河南石刻文献书目初编。本辑的整体水平比较高,非常难得。

  唐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周秦之变以后再次经历重大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时期,魏晋以来相承之旧局面,赵宋以降之新文化都在此时期发生转变与定型。唐朝以其富强,振作九代之衰,宋代以其文明,道济天下之溺;唐宋并称,既有时间上的相继,又有文化上的相异。唐、宋的时代特色及其历史定位,要求唐宋历史的研究突破原先单一的唐史研究、宋史研究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旧局面,构建“唐宋史观”的新思路,树立“唐宋史研究”的新框架,在更为宏观的历史视野中观察、理解中古史上的唐宋之变。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唐宋历史评论》的创办,正是这种唐宋史研究新思路的践行与推动。

  《唐宋历史评论》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论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学术史为目的的专题述评和书评。文章类别包括论文、书评、序跋、读史札记等。

  作为城市史研究的品牌和阵地,《城市史研究》已得到国内外同行和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各大图书馆和高校研究基地均有收录,刊物文章多次被转载和引用,2012年被收录入中国期刊网,并在人大复印资料《历史文摘》专题转载。 被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集刊。本书是第47辑,共收录了21篇文章,分“城市史学”“古代城市”“城市经济”“空间与社会”“城市治理”“城市文化”“城乡关系”“会议综述”7个栏目。

  《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由南京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主办,主编朱庆葆。本辑共收录文章17篇,分为“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档案整理及考证”“追慕先贤”“综述及书评”四部分。“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栏目收录7篇文章,讨论了《北华捷报》对太平天国的报道、咸同时期的直隶团练、太平军在常澧地区的军事活动及影响、太平天国时期扬州地方的地方秩序、萧一山的太平天国典志研究等问题。“档案整理及考证”栏目收录文章6篇,考证“沧浪钓徒”其人其事、胡林翼致潘祖荫未刊信札、晚清嘉兴府石门县门牌研究、太仓钱鼎铭碑刻、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海角辈声》抄本整理、晚清《申报》社评选辑。篇幅占了本书一半左右。“追慕先贤”继续刊发张守常先生生前未刊稿并加以研究。综述方面则评价林志杰、崔岷、梅尔清近期出版或即将出版的有关太平天国史及地方社会的专著。

  自晚清民国以来,章太炎、梁启超、钱穆、侯外庐、杨向奎等先生后先继起,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范式。近40年来,陈祖武先生秉承杨向老之教,尊重历史、求真务实,将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在传承中寻求创新,提出“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理念,强调“乾嘉学派是一个历史过程”,指出晚清学术“会通汉宋以求新”,中国学术依然沿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执着地求索,曲折地前进。凡此种种认识和论断,有力地推进了清代学术研究,开辟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

  本书是诸弟子对陈先生学术理念的继承和阐释,从多角度、多层次弘扬和发展陈先生所提出的理论命题。

  《华侨华人文献学刊》是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联合会会刊,由华侨大学华侨华人文献中心和俄亥俄大学邵友保博士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旨在为全球华侨华人研究专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发表有关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社团组织、族群关系、身份认同、文化心理、宗教信仰、华文教育、企业经营、文化变迁、文化冲突、国际问题等方面的原创性成果,从多学科的视角展示华侨华人的最新研究动态。

  本期共有华商社团、华人社会 、族群关系、华人学者、侨乡研究、史料文献和书评七个专栏,本辑议题主要涉及华商社团的历史沿革、华人社会的变化与转型、华人群体的认同与发展,以及国内侨乡研究,同时关注了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华侨历史文献建设等,对于我们了解围绕华侨产生的社会变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中国社会组织报告》的第13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支持下,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知名高校、政府部门的专家参与编撰。

  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89.13万个社会组织,与2021年相比减少了1.06万个,增长率为-1.18%。从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团体有37.01万个,占全国社会组织总量的41.52%;民办非企业单位有51.19万个,占比57.43%;基金会有9319个,占比1.05%。

  本书分析了2022年社会团体与基金会的网络舆情,探究了社会组织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助力市域、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益经验。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本书还分析了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助力产业链韧性以及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等领域的贡献和作用等。

  本书是《福利彩票蓝皮书:中国福利彩票发展报告》系列的第六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高校学者、福彩机构专家、实务部门专业人士撰写。

  本报告包括五部分。“总报告”对我国福利彩票2022年的市场发展、社会责任建设、产业发展和公益金管理等作了具体深入分析,并就福利彩票事业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分报告”对2022年不同省级区域福利彩票的销量、发展指数、偏差指数等进行了量化分析,对2022年我国彩票公益金的分配和项目使用情况、部分省份福彩机构的公益活动做了研究。“责任彩票篇”主要聚焦社会责任主题,对福利彩票的社会责任理论、责任彩票及其认证、社会责任实践等进行研究。“福彩公益篇”分别就彩票公益金在第三次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公益金的分配和使用效益、福利彩票的公益品牌建设等进行分析。“产业发展篇”对数字化背景下我国彩票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彩票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区块链如何赋能彩票事业进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医疗保障发展报告(2023):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以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主题,全面、客观地呈现和分析了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现存问题与当前挑战,并对该体系的未来发展之路提出了政策建议。全书包括一篇总报告、五篇专题报告、四篇区域报告与三篇案例分析报告,涵盖了对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总体评估,以及对职工基本医保制度、居民医保制度、商业健康保险、职业性医疗福利、慈善医疗发展情况的专题分析,同时客观反映了陕西省、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广东佛山市和中山市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建设情况,以及人保公司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北京市惠民保发展、水滴公司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案例。

  本书使用国别调查数据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中国人与东南亚国家华人、东南亚国家华人与当地主要族群之间的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分析,内容涉及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以及开放社会心态。除多重比较之外,本书也对影响不同类型价值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应的影响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总结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书提出共享价值观形成的3个机制,即价值观扩散、价值观同化和受共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华人主要通过价值观扩散对当地族群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从而在两个群体间形成共享价值观。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华侨华人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基于广泛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可能的路径和方式来培育、传播共享价值观,这将有利于学术知识的创新,也将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本书以中央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的推动建设“民族相互嵌入型社区”为政策支撑,以国内外民族社区建设理论的研究实践与最新发展为基础,以青海省部分民族社区为调研对象,从数个维度出发开展实证研究,以判断青海省民族社区“相互嵌入”程度、分析影响“相互嵌入”的因素,探寻如何建设互嵌式社区的路径,对于民族和谐与民族关系稳定、国家发展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本书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为切入点,审视了我国农村养老现状,深入探讨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养老保障水平、老年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孝老乡风问题、养老社会支持体系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多种养老模式的共生发展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及路径,可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本书将排瑶宗族置于排瑶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下,从婚姻与家庭开始向外扩展,逐层逐步分析了排瑶宗族的结构、形态等,并展示了其在日常生活与仪式中如何发挥作用、显示出自身的存在;同时,在历时的视角下,分析了在日益开放和流动化的社会中排瑶宗族有财产、凝聚力、瑶老制等方面的变化与不变之处,并由此总结出维系宗族的核心要素——父系血缘纽带作用影响下家庭之间的结合属性。本书既从宏观上关注不同历史时期排瑶宗族在国家力量影响下和社会经济改革中的调适,也从微观上聚焦家庭、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具体活动。本书提供了有关排瑶社会文化的新资料,进一步丰富了瑶族、南岭民族走廊和宗族的相关研究。

  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延续了2022年的下行趋势。尽管全球就业形势有所改善,通胀压力也有所缓解,但全球债务风险高位累积,贸易投资增长乏力。同时,世界经济增长分化加剧、颠覆性技术带来深刻复杂影响、歧视性区域主义加速兴起与扩散、“去风险”政策加剧全球经济脱钩风险以及“一带一路”开启金色十年新征程等问题值得关注。世界经济“再全球化”、全球生产与交换数字化、全球经济发展低碳化、国际经贸关系政治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等成为影响深远的趋势性变化。展望未来,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短期和长期因素依然很多,其中关键变量之一是中美等主要经济体能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经济挑战。从目前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世界经济形势来看,2024年世界经济仍将行进在中低速增长轨道,预计增长率为2.7%。

  2023年,处在百年变局中的世界战略格局和国际关系格局都出现新的调整和变化。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大国博弈的高位进行加速了国际关系的分化重组,但中美关系显现阶段性缓和态势。中俄关系平稳提升,中欧关系曲折发展;俄深陷与西方的对抗僵局;西方国家继续推进阵营化,欧洲反思战略自主;发展中国家自主自强意识提升,国际地位显著上升。全球各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呈现不同变化特点:亚太竞合交织,欧亚深度调整,中东历史变局,拉美左右摆动,非洲动荡不安。全球治理领域,联合国等权威机制的作用遭到削弱,越来越频发与严重的极端天气则凸显治理进程步履蹒跚。中国高举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举办第三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在全球范围缩小四大赤字做出积极贡献,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亮点。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编撰的《世界侨情报告(2023)》共收录20篇研究报告,包括“总报告”1篇、“区域篇”6篇、“国别篇”13篇。报告涵盖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在拓展、融入、政策、生活等方面的大事要事,力争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展现海外侨情两年来的发展概况、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政策变化及有关统计数据资料,有助于加强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及海外各地相互间的了解和联系,方便读者了解海外侨情最新发展趋势和变化特点。报告整体上兼顾学术性、理论性、现实性与历史性,体现了较高的现实关切和研究水平。

  2015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立了两国间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这一机制同两国的政治安全对话、经贸合作对话共同构成了统筹和推动中印尼关系发展的重要支柱。2021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合作从政治、经济、人文“三驾马车”升级为政治、经济、人文和海上合作“四轮驱动”,两国合作的范畴与深度都有重要提升。本报告主要研究2021~2022年度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人文交流领域的发展状况,具体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三部分。

  总报告对这一年度中印尼人文交流情况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整体梳理;分报告对这一年度的文化、教育、卫生、青年、科技、媒体、旅游、智库等颇具特色的人文交流进行了深入分析;专题篇则主要探讨中印尼人文交流中某一具体问题。整体而言,本年度的中印尼人文交流发展报告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注重截面分析又注重纵深探讨,系统总结了中印尼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政府、社会等实践层面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最终为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文基础。

  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乌克兰危机爆发给国际格局稳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美国以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举措强化与中国的全方位竞争;周边部分国家国内局势、战略取向出现新的动向。但是,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始终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始终致力于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与利益融合。本书持续追踪中国周边形势变化新动向,研究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成效与困难,为共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本书以两德统一以来联邦德国的政党体制变迁为研究样本,全面系统地剖析德国政党体制的理论基础、制度框架、整体特征、历史演进、兴衰规律和内在发展逻辑。本书重点阐述德国六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要政党的历史嬗变,梳理两德统一以来德国政党体制和政党格局的整体发展脉络,尤其聚焦和分析全民党的兴衰、小规模政党的发展、右翼民粹政党的勃兴以及左翼阵营的潜力等趋势动向,研究论证社会变迁、社会运动、重大历史进程以及新科技革命给德国政党政治带来的结构转型。在此基础之上,揭示德国政党运作的深层规律和德国政治与社会生态的演变特点,深入探讨当前德国政党体制与民主面临的制度困境、弊端和成因,研判德国政党体制的未来趋势与发展前景。

  本书由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收录了来自国内十余所高校学者国别区域研究领域的文章。文章以多元的视角,针对不同国家,重点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文交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古丝绸之路中段,是最早支持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吉两国经贸等各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人们亟须深入了解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本书旨在对独立后的吉尔吉斯斯坦经济转型脉络进行较为系统性的梳理,为深入了解其经济社会转型,加深中吉双方认知,增进相互了解提供较为详实的基础资料参考和相关知识图谱。

  作者曾多次赴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实地田野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综合运用传统文史类的研究方法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质与量”和“宏观- 微观”等多维度、多角度深入考察分析吉尔吉斯斯坦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关系问题。

  本书主要研究英国近代早期(14~18世纪)颁布的70余部叛逆法及其历史影响。作者系统梳理了相关学术史,在批判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对不同历史阶段叛逆法的立法原因、具体内容、历史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深入探讨了叛逆法与英国政治发展的互动关系,勾勒出英国政治的近代化发展过程。本书旨在为学者研究英国王权政治史和法律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读者了解英国渐进式发展道路提供丰富的素材。

  战争时期日本陆军的智囊机构“秋丸机关”聘请有泽广巳等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建议,他们在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了日美在经济抗战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但为何最终还是未能阻止日本对美开战?本书在被误认为已遭烧毁的秘密报告中,细致追索“正确的信息”与“不合理的决策”之间的关联过程,试图描画当时日本的精英们所深陷的“遗憾的困境”。

  本书援引经济学的理论,着眼于“秋丸机关”完成的报告,剖析历史事件中的决策形成过程,这有助于从日本领导层内部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进一步理解事件结果产生的必然性。

  总人口达峰是中国人口形势的又一次重要转折。在人口转变阶段发生关键变化的时刻,需要以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灵活工作安排和休假制度是提振生育水平的成本—效益型措施,低价、优质、覆盖全面的托育服务是支持和推动育龄人群实现意愿生育水平不可或缺的力量。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要明确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责关系。

  人口达峰将影响技术进步方向,以及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人口达峰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付压力激增,生育养育等家庭支持政策的需求急切。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积极探索新的政策工具,对于应对人口达峰带来的问题至关重要。

  养老金融是指围绕社会成员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涵盖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内容。在我国长期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背景下,发展养老金融事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空间。因此,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本报告从我国养老金融的行业动态、产品谱系、热点专题以及国际经验等维度,全面梳理和总结了2022~2023年养老金融领域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本报告旨在为养老金融领域的政策监管者、专业研究人员、机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推动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金融发展道路。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3)》邀请多位省部级领导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权威机构、高校、央企的知名专家贡献智慧,研判美欧开启清洁技术补贴竞赛,加大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围堵打压,国际碳规则壁垒渐成等新形势,深入解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如何科学把握坚定“双碳”目标,统筹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关系,加快规划建设以新能源为重点的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报告通过细致分析、科学建议,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同行专家和业界人士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资料。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大数据管理专委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互联网课题组 组织编写

  大数据应用蓝皮书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大数据管理专委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互联网课题组和上海新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组织编撰,是国内首本研究大数据应用的蓝皮书。

  该蓝皮书旨在描述当前大数据在相关行业、领域及典型场景应用的状况,分析当前大数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根据当前大数据应用的实际情况,对其发展趋势做出研判。

  本书囊括了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最新领域的大数据发展成果,聚焦新技术、新场景,对大数据在数字政府、教育、文旅、金融、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及行业应用的最新态势进行跟踪,并指出,大模型推动数据要素从资源到资产的转化,是释放数据潜在价值的关键步骤,标志着经济社会数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23)》是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的最新年度就业发展报告。报告以翔实权威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我国2022年就业总体形势与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就业优先政策的新进展,关注了影响就业的劳动力供需、制造业用工和中小微企业经营与用工等宏观因素,从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角度探讨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就业相关政策以及公共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研究了高校毕业生、新市民、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并考察了职业技能培训。既有对总体形势变化的最新洞察,也有对重点热点问题的透彻分析;理论分析精要,政策解读到位,数字资料详细,实践案例丰富,体现了前沿性、权威性、政策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兼具的品质。

  本报告深入研究成都公园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规律,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工业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息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等公园城市现代化建设四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总结成都公园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经验,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为我国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向。报告通过理论分析、历史分析、案例分析、数理分析、政策分析等,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路径才是真正有利于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认为公园城市将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并建立面向公园城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测度框架。

  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创新高,气候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叠加使得世界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当前世界经济有所恢复,但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依然动荡不安。国际社会进一步凝聚绿色低碳发展的全球共识,围绕碳中和展开的国际技术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编撰的第15部“气候变化绿皮书”。本书聚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政策和行动,对关心气候变化、“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各级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公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强调,全球气候危机的形势愈演愈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空前的巨大挑战,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任重道远。应对气候危机,促进全球绿色发展转型,凝聚了最广泛的全球共识。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积极稳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引导地方、城市、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行动起来,逐步形成全社会落实“双碳”目标的合力。

  本书基于作者近20年田野调研所形成的经验质感而成,力图梳理、总结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并不源自方法论教材,而是在田野调研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具有相当的本土性和独特性。它并不预设论题,而是在调查中发现论题并在深入调查中展开研究,特别有助于理解中国法治与中国社会。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只能了解自身工作生活所能接触的某些实践,掌握其中的部分信息,因此,田野调查是获取经验的主要渠道,是涵养经验质感的合适方法。本书对法律经验研究方法的总结和透视,可以帮助研究者意识到学术创新如何从田野中产生,从而更有方法论自觉,进而严肃对待田野调研,有效生发问题意识,科学进行机制分析。

  本书不仅是法社会学初学者的入门必读之书,对于深耕本领域的学人们实现理论进阶也大有裨益。

  在著作权侵权尤其是综合性非字面侵权认定中,作品转换性使用是否构成侵权一直是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难点。伴随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 融合,作品转换性使用的形态呈现多元化,其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激化。本书从理论发展轨迹出发,对转换性使用进行理论溯源和谱系梳理,从传媒发展融合的视角对事实类型化区分下的转换性使用进行分类探讨。通过建构著作权法解释论体系,从观念、立法和司法适用解释等层面对转换性使用的著作权法未来展开构想,对纾解传媒发展融合下的转换性使用著作权困境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本书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习新时代法治思想为指导,对网络法律规制的理论和实践展开系统研究。在深入分析网络的基本特点、积极作用、失范类型和危害后果以及法律规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我国网络法律规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深刻阐释网络法律规制的理论范畴(虚拟与现实、自由与秩序、包容与引导)、宪法界限(公共利益、人格利益)和基本原则(保障与限制相结合、预防与惩罚相结合、法律规制与社会自治、技术规范相结合),最后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维度系统构建网络法律规制的基本框架和体系,为创造一个既有利于人们充分行使网络权利也有利于共同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的双赢局面,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全球化进程与流动的现代性加剧了个体身份(Self Identity)的不确定性,使人们深陷身份焦虑与认同(identity)危机。上世纪60年代,个人主义的风靡催生了后福特时代身份政治运动的兴起,诉诸于认同的政治运动蓬勃兴起,同时学界对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争论方兴未艾。身份政治的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同一性 (identity)与差异性之争是身份政治的理论根源。近代,洛克的人格同一性、卢梭的承认思想萌芽、费希特与黑格尔承认理论为身份政治提供了思想基础。社会批判理论力图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而身份政治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因而社会批判理论近年来的新转向是介入身份政治的讨论与研究。厘清社会批判理论对身份政治的介入及其理论价值,有助于理解身份政治自身的理论限度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从而为身份政治走出当前困境提供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同时也为重新审视社会批判理论的未来走向提供一定的借鉴。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和运动,随着中国人对巴黎公社的不断报道和关注,传入中国,并掀起了传播热潮。“社会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是知识界简单的学理引进和研讨,而是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紧密相连,渐成一种救国图强方案,因此,对之的不同认知和解读,在中国知识界引发相应的争论。

  本书编著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清末民初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全面收集、整理有关近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文献以及相关人物的文集、文选或选编、报刊论文等,按照一定的标准甄选和录入,并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分辑、分类汇编成集,为近代思想史研究提供一本较为完整、系统的资料集。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为更加紧密的一体化事业、一体化进程;同时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为世界现代化理论谱系增添了“中国方案”,为世界上非西方国家实现本民族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借鉴。本书历时六年精心打磨、上百次修改,终于成稿。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一种对人类学方法论“中国视角”的探索,也对多学科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该书立足于“中国之治”的宏大视角,阐述了中国之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 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客观现状、基本特征与经验教训。通过文献梳理、实证调查等,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并由此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策略,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重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共享资源库建设”的第四本系列研究报告。全书分“综合”篇、“原理”篇、“概论”篇、“纲要”篇、“基础”篇等五部分。报告采取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和观点述评等方法,分别对2020-202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整体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学科研发展状况进行系统整理,客观具体呈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及各门课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本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握课程发展现状和趋势,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作为人的现实生活,日常生活与人之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不仅提供和创造着丰裕的物质生活,也引领和塑造着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命获得意义与价值的重要生活样式,更是人的存在本质、价值追求乃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反思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日常生活世界作出的抽象理解,构建了马克思关于日常生活理解的基础理论框架,阐释了马克思关于日常生活现代性处境的基本理解,分析了当代人日常生活的异化状况,提出超越日常生活异化,摆脱生存困境仍需回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明的能够引领新的生存方式的生活方向,构建一种自由个性的日常生活样态。本书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研究,省思日常生活的现代性处境,推动当代日常生活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力求跟踪清华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刊发国学研究的最新文章,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辑是第三辑,共有“清学”“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经典新诠”“思想与文化”“近现代国学研究”“书评”六个栏目。

  《阐释学年鉴(2022年)》主要集中了2022年1月—12月国内学术界的阐释学研究成果。年鉴分为学术成果和学术动态两大部分。学术成果部分有哲学阐释学、文学阐释学、译介阐释学、法学阐释学四个主体栏目。学术动态部分分为大事记和著作出版两个部分。学术动态主要收录了2022年度国内外与阐释学相关的学术活动。著作出版主要收录2022年度出版的阐释学相关学术书籍信息。

  《阐释学年鉴(2022)》将是阐释学领域的专业性学术资料,为阐释学研究提供一个权威的平台。

  《新续嘉兴藏》是《嘉兴藏》的延续,是对《嘉兴藏》释家经典结集工作的继承与发展。《新续嘉兴藏》即是计划把近三百年来,没有收入《嘉兴藏》的高僧大德的著作、语录以及高僧大德的传记,按照时代顺序,以一位高僧的语录、传记为主体作单行本发行的形式,陆续出版,以此延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䒢溪行森禅师楚云明慧禅师合卷》共收录两种文献,即《明道正觉䒢溪行森禅师语录》和《楚云明慧禅师语录》。行森是清代顺治康熙时禅僧,为清初名僧玉林琇之弟子。先从宗宝道独削染纳戒,后参雪峤圆信,次参玉琳琇于崇福寺。行森之法语为其门人超德等人所编,分上中下三卷。收在《乾隆大藏经》及《禅宗全书》中。本次整理以《乾隆大藏经》为底本,此版本将康熙间杭州圆照寺刊本中有关史料的部分删去,只存语录。明慧,清代僧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与雍正皇帝有交往。所传法语,出自雍正《御选语录》卷十九《当今法会》。本次整理一并收入《佛祖道影》所收明慧传。因为两部文献内容都不多,所以合并在一册中出版。

  本书辑录中国、日本、韩国现存唐至清代《诗经》注释和研究著作近二百种,从中梳理出《诗经·豳风·九罭》篇的注释,分总说、句解、章旨、集评四部分分类汇解,并加按语,以便读者能据此书检索查找《诗经·豳风·九罭》篇由唐至清的注解和研究成果。该书既具有文献价值,又具有学术思想史价值。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是全面反映中国媒体融合进程与创新实践的权威年度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搜索联合主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协编,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提供数据支持。报告汇集了国内媒体融合领域的数十位著名专家、青年学者、业界人士的研究成果,全面勾勒了2022~2023年媒体融合发展态势,独家推出媒体融合的网民认知与态度调查、传播效果调查,深入解读当前广电媒体发展、新技术应用、短视频行业、企业媒体等媒体融合热点问题与发展态势,深度剖析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香港等地方媒体融合的经典案例,洞察县级融媒体与社会治理、政务新媒体发展、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前沿实践,探索大模型、区块链、虚拟数字人等新热点并进行展望。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7年,旨在反映年度媒体融合的经验、问题及前沿动态,为各界提供具有更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更丰富案例和数据的行业扫描和理论指导,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媒体机构、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也是全面了解媒体融合发展热点、案例与建议的读者的有益读物。

  电子游戏作为伴随年轻人成长与生活的重要媒体形式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冷落或批评。围绕电子游戏开展的相关研究大多以其负面影响为切入点,例如探讨其暴力等内容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这一方面忽视了电子游戏用户中青年群体的个体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电子游戏的大面积普及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因此,重新审视、挖掘电子游戏蕴含的社会意义,对电子游戏行业进行引导,有助于促进游戏领域的学术研究。本书围绕游戏规则、魔术圈、叙事、角色化身、沉浸感、世界观、伦理、跨媒介等特定主题,对《俄罗斯方块》《塞尔达传说》《我的世界》《古墓丽影》《最后生还者》等具体游戏展开批判性解读,不仅介绍了电子游戏作为一种独特媒介的设计、运作,而且阐释了电子游戏在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解释了电子游戏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好玩”。对于电子游戏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构建了以大众文化视角研究电子游戏的不同批判性路径,可以扩展研究思路;对于喜欢玩电子游戏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可以使其更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游戏行为和游戏体验,使这种玩乐方式具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21世纪初,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提出并实施,学术出版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受到高度重视。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中国学术出版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的现实环境如何?“走出去”现状怎样?西方学术出版强国的相关经验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如何构建“走出去”的创新机制,并在新机制指导下,设计中国学术出版向沿线国家“走出去”的策略体系?本书作者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以推动学术出版向沿线国家全面高效“走出去”,为“一带一路” 建设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促进我国学术出版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与话语体系建设的完善。

  本书为华中科技大学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中的一本,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瑛。钟瑛教授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界最早进入新媒体研究的学者之一。本书收录了钟瑛教授二十余年年来对于新媒体研究的观察和思考,精选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60篇,分为上下两卷,汇聚成集。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新媒体社会责任、新媒体技术前沿,新媒体运营及治理,传统文化传播,这些文章深入探究了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及其行业践行与现状,思考大数据驱动下的传媒转型、门户网站的转型、商业网站的差异化竞争、互联网管理模式和特征等新媒体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问题,同时也从新闻史角度思考了中国古代新闻和报业的形成、发展和管理以及中国古代书目评介问题。该书记录了我国“新媒体与文化传播”研究发展轨迹,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极具参考价值。

  启蒙运动以来的诸多被奉为圭臬的信条正在因其导致的诸种后果而被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反思。面对全球关切的生态问题,人文学科迫切需要解释人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共同与差异,阐发文化和自然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符号学被认为步入了“总体符号学”(Global Semiotics)的新阶段,其发展伴随着三种转向——生物转向、伦理转向、认知转向。在此背景下,本书作为生物符号学领域的代表著作,以人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为基础,对作为文化和自然世界的“环境界”中符码、伦理的产生进行了深入探讨。

  《社会治理与传播研究》由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社会治理与传播创新研究院主办,专注于探讨社会治理传播现象与规律,研究社会治理中的传播现象与问题,提炼与传播社会治理经验与理念,刊发社会治理与传播创新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为社会治理传播的学者与从业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也引导有兴趣的学者向这个领域汇聚,从而打破“社会治理”与“传播”相割裂的局面,形成“社会治理传播”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交叉方向。本辑为第1辑,围绕乡村文化的多元建构、环保组织在环境治理议程中的互动、网络公共空间介入乡村公共性再生产的实践、国内政务短视频研究现状等当前社会治理传播、媒介平台领域的热点前沿展开追踪探寻,既探索立足于传播理论与研究路径的社会治理研究,也欢迎从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其他学科视角对社会治理传播现象与问题的分析,具有鲜明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特色,也有着显著的跨学科特点。

  本书由总报告、健康环境篇、健康社会篇、健康服务篇、健康文化篇、健康产业篇、健康人群篇、案例篇、国际借鉴篇9个部分组成。为进一步摸排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水平,动态了解健康中国建设进展,全国爱卫办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设立全国健康城市评价工作办公室,定期开展全国评价。总报告指出,“十四五”以来,各地以健康城市为抓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卫生健康、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农业农村、体育、教育、医保等多个部门的健康指标得到了有效提升,以健康城市建设为平台,发展创新工作,有利于地方政府构建社会健康共治新格局,有利于提升健康治理能力。

  本书旨在根据健康北京建设的新要求,深入开展北京市健康城市建设研究工作,推进健康北京行动,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及建设健康北京、落实健康北京“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本书由总报告、健康环境篇、健康社会篇、健康服务篇、健康文化篇、健康产业篇、健康人群篇7个部分组成。“总报告”部分进行了“健康北京行动”推进状况分析与预测,明确了其阶段性成果、特色亮点举措、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以及下一步发展策略。“健康环境篇”论述了北京城市交通碳排放、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规划以及首都功能核心区历史保护等问题;“健康社会篇”论述了北京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老年人医保现状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健康服务篇”研究了北京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北京应急呼叫与救护现状以及首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现状;“健康文化篇”研究了北京市中学生的烟草流行情况以及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问题;“健康产业篇”论述了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北京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路径以及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市健康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健康人群篇”进行了主动健康促进机制研究以及北京市老年人语言健康状况调查。所有报告均基于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的权威数据,组织研创力量开展决策应用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和决策参考价值。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支撑。本书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系统梳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世界五大人才中心形成规律、转移轨迹的基础上,提炼世界人才中心共性核心元素,借此科学认识高水平人才高地内涵和关键因素,构建高水平人才高地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基础条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空间结构视角,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相关性的演化趋势,提出优化人才空间分布、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思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关键环节,从推进产才融合、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推进人才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在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视域下,运用理论、文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大学校长的任职期、角色发展、管理风格三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大学校长在三个变量的考证中呈现的治校状态,以及将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置于历史与现实的背景下考量所激发的富有新意的认知三个方面,构建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基本概念模型和角色发展指标体系,试图为当代大学校长角色定位与发展、现代大学治理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1776年,托马斯·潘恩《常识》的出版极大地影响了英国与其北美殖民地之间斗争的走向。时至今日,常识在西方国家仍然是一种强大的政治理念。然而,常识的信仰从何而来,其民粹主义逻辑如何塑造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不言自明。

  美国历史学家索菲娅·罗森菲尔德以流畅的文笔,对跨大西洋启蒙运动和革命时代进行了新的阐述。从17—18世纪的伦敦、阿伯丁、阿姆斯特丹,到试图建立一个常识共和国的费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再到对常识哲学不断讨论与利用的柯尼斯堡和纽约,她的叙述跨越两个大陆和多个世纪,对常识的缘起及其流变进行了新的探究。常识的历史远非常识,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出人意料。

  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294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