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人先星火燎原

  1927年之后,中國共產黨從這裡出發,不斷走向勝利,井岡山之名已如驚雷般響徹中國大地。

  從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短短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湘贛邊界軍民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岡山道路。

  這是勝利的起點!從此,無數共產黨人“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將“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勢,為中國開創出一個新紀元。

  1927年9月9日,根據中央八七會議的決定,湘贛邊秋收起義正式打響。10天后,起義部隊在瀏陽文家市集結。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當時,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力排眾議,改變原定攻打長沙的計劃,作出了向湘贛邊界轉移的決策。9月20日,這支新生的革命力量,開始向著雲山霧罩中的羅霄山脈中段進軍。

  9月25日,部隊在蘆溪山口岩遭到反動軍隊襲擊,損失數百人,總指揮盧德銘犧牲。

  9月29日,部隊來到永新縣三灣村。接連的挫折,讓不足千人的部隊蔓延著悲觀的情緒。時任班長的賴毅中將記得,當時隊伍中的投機分子常會互相詢問:“你走不走?”“你准備上哪兒去?”

  危難關頭,在三灣村“泰和祥”雜貨鋪裡,毛澤東在前委會上作出決定:對部隊進行改編。

  第二天,在村口的大楓樹下,毛澤東宣布了三項改編命令:一、將部隊縮編為一個團﹔二、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將支部建在連上﹔三、在軍隊內實行民主主義,設立士兵委員會。

  “純潔隊伍、黨的建設、民主制度,這三個舉措,創建了與舊軍隊完全不同的新型軍隊。”3月5日,在同一棵大楓樹下,今年76歲的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原副校長何繼明少將正為各地趕來的學員授課。93年前,他的父親李立,就站在毛澤東的對面,見証了三灣改編的全過程。

  “通過三灣改編,黨在部隊中健全了由上至下的組織體系,確保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工農革命軍從此有了政治之魂。”何繼明說。

  三灣改編半個月后,在湖南酃縣(今炎陵縣)水口,毛澤東親自主持了陳士榘、歐陽健、李恆、賴毅、鄢輝、劉炎6名新黨員的入黨儀式,將“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付諸實踐。有了黨的領導核心和基層黨組織,各項工作迅速開展,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總結道:“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毛澤東著手恢復大革命失敗后被敵人破壞的邊界黨組織。1927年11月,毛澤東在茅坪象山庵主持召開了寧岡、永新、蓮花三縣原黨組織負責人會議,要求各地迅速恢復黨的組織,領導群眾開展革命斗爭。當年冬天,毛澤覃在喬林鄉建立了邊界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隨后,遂川、永新、蓮花各地紛紛恢復黨的組織。

  1928年5月20日,在八角樓前的謝氏慎公祠,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第一屆湘贛邊界特委,邊界重新形成統一的黨的領導核心。

  一唱雄雞天下白。隨著黨的領導在湘贛邊界的全面建立,井岡山真正成為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的新起點。

  龍江河畔的龍江書院,毛澤東和朱德的兩雙大手,在這裡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如今,這一幕歷史場景被雕塑家凝固在會師廣場,接受后人的瞻仰。

  1928年3月底,朱德率領南昌起義余部與湘南暴動農軍向井岡山根據地轉移。4月26日,朱德與毛澤東在龍江書院見面。隨后,兩軍會師后,決定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當年5月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井岡山會師和紅四軍的成立,使得湘贛邊界的武裝力量大大增強,開創了根據地的新局面,推動根據地迅速進入全盛時期。

  “革命雄師會井岡,集中力量更堅強。紅軍領導提高后,五破圍攻固戰場。”1957年7月,朱德回憶起當年的場景,滿懷激情地寫下了這首《井岡山會師》。

  1966年,井岡山墾殖場的林工們用種植柳杉的方式,將“毛主席萬歲”和“中國共產黨萬歲”兩幅佔地近百畝的標語林,“定格”在了黃洋界的山頂。55年后,人們通過衛星地圖,依然能清晰地尋找到它們。

  “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在井岡山革命史上,面對湘贛兩省敵軍的圍攻,紅軍巧妙地憑借山險,取得了一次次對敵斗爭的勝利,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以鞏固和發展。

  黃洋界哨口是兩軍激戰的主戰場,紅軍在這裡布下了竹釘陣、竹籬障礙、壕溝等五道防線。1928年8月30日晨,湘敵4個團趁紅軍大隊遠去湘南未歸之際,由山腳的源頭村向黃洋界進攻。此時,在山頂扼險據守的紅軍,隻有不足一個營的兵力。

  迫於地形限制,人數眾多的敵軍,隻能沿羊腸小道魚貫登山仰攻。紅軍戰士在根據地群眾的幫助下,以“專打排頭兵”的方式,沉著勇毅地殺傷敵人。戰斗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下午,紅軍打退了敵軍的多輪進攻。

  戰至下午,紅軍從茨坪軍械所抬來山上僅有的一門迫擊炮,營長陳毅安親自裝定發射“諸元”參數,一炮命中山下敵軍指揮部。敵軍以為紅軍主力回山,大為驚恐,連夜逃遁。

  正從湘南回師井岡山的毛澤東聽聞黃洋界勝利的消息,欣喜地寫下“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豪邁詩句。自此,以不足一營兵力打敗湘贛兩省敵軍第二次“會剿”的黃洋界保衛戰,成為井岡山革命斗爭史上最著名的篇章之一。

  史料記載,從1928年2月紅軍首次擊破贛敵第一次“進剿”的新城大捷起,至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突圍下山止,紅軍共打破敵軍的四次“進剿”、兩次“會剿”。在這期間,毛澤東總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爭“十六字訣”,確立了紅軍游擊戰爭的基本戰術原則。

  這是井岡山下行洲村內一座典型的南方土屋。在屋子的內外牆壁上,布滿了1928年5月至6月間紅軍寫下的標語。紅軍撤退后,群眾曾用黃泥覆蓋牆體,以作保護。新中國成立后,揭去黃泥,這裡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內保存最為完整的紅軍標語群。

  “不還債、不納糧、不派捐!”“工農暴動起來分配田地!”“實行土地革命,世界革命成功萬歲!”——讀著牆上火熱的文字,仿佛回到了“紅旗一展滿地紅”的激情歲月。

  行洲村的標語,記錄著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范圍內土地革命的巨大影響力。正是通過開展土地革命,舊社會的統治基礎被徹底動搖,最廣大的底層工農被喚醒,開始通過自己的方式改變世界。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中展陳的統計表顯示,土地革命之前,湘贛邊界各縣地主佔有的土地數量,分別佔到全縣的60%至80%。大量貧苦農民隻能租種地主的土地,承受著高額的剝削以維持生計。

  “1928年3月,在酃縣的中村,進行了插牌分田的試點,毛澤東親自為翻身農民丈量土地,書寫分田牌。”博物館副館長林道喜介紹說,“這是我們黨在邊界最早的分田活動。”

  1928年5月20日,湘贛邊界黨的“一大”,正式提出和制定了“深入割據地區的土地革命”政策,決定在湘贛邊界全面深入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從當年5月到7月,邊界各縣在工農兵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12月,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正式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

  “田裡豆子開紅花,紅軍來到笑哈哈。土豪劣紳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群眾的歌謠,傳唱出人們心中最朴素的公平與正義。隨著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廣大貧苦農民的斗爭積極性被極大地激發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充分釋放,群眾對紅軍、對共產黨的支持與日俱增。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正是通過堅持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共產黨才能夠在井岡山始終“依靠群眾求勝利”,並將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整個中國!(記者 楊建智 李 歆)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29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