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光 | 探秘杭州飞来峰

  在杭州这座温婉如画的城市中,隐匿着一处千年秘境——飞来峰造像,它与闻名遐迩的古刹灵隐寺紧紧相邻,却常被匆匆过客所忽视。殊不知,早在1982年,飞来峰造像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荣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于灵隐寺的石塔与经幢2013年入选。这一殊荣彰显了其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崇高地位。

  飞来峰上的造像艺术,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五代吴越,彼时吴越王钱镠深谙佛法,于此峰间挥斧凿石,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自此以降,历朝香火绵延,信徒与匠人接力,于飞来峰精雕细琢,铸就了蔚为壮观的石窟造像群。这些造像错落交织,形态万千,不仅是自然与匠艺的和谐共生,更是古代工匠智慧与虔诚信仰的璀璨绽放。 它们宛如静默的时空旅者,屹立峰巅,每一凿一刻皆镌刻着历史的深邃,每一尊造像皆是千年故事的低语,让观者仿佛穿越古今,聆听历史的回响。

  作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璀璨明珠,这些石刻造像不仅彰显了古代工匠超凡入圣的雕刻艺术,更深藏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深邃的哲学思考及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国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还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是杭州西湖文化史迹中的重要景观之一。这些造像与西湖的秀丽景致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幅细腻入微的历史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长卷,令人心旷神怡,沉醉不已。

  飞来峰与佛教的深厚渊源,源自其得天独厚的地质构造。整座山峰由石灰岩构筑,历经千万年地下水的温柔溶蚀,雕琢出了一幅幅奇幻壮丽的自然画卷,诸如龙泓洞、洞、青林洞、呼猿洞等奇观异景应运而生。这些洞窟不仅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为飞来峰披上了神秘莫测的面纱,还巧妙地为佛教造像提供了浑然天成的背景舞台,与周遭群山形成鲜明对比——石皆奇特,树皆古韵,洞皆幽深。它们不仅满足了古代文人雅士赏石探幽的雅趣,更成为佛教文化传播与艺术展现的绝佳之地,让信仰与自然之美在此和谐共生。

  走进飞来峰,仿佛穿越千年,步入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山峦虽不高耸,却灵秀非凡,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密布于崖壁之上380余尊佛像与罗汉。它们或坐或立,或笑或嗔,每一尊都雕刻得栩栩如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庄严。阳光透过树梢,斑驳地洒在石刻上,光影交错间,古老的石像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静静地凝视着世间的沧桑巨变。

  五代时期,西方三圣像以其古朴的造型和写实的衣纹,为飞来峰佛教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到了宋代,这里的佛教造像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宋代的佛像,以其细腻入微的雕刻技艺、温婉含蓄的表情刻画,以及深邃的宗教内涵,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独特韵味。无论是庄严的卢舍那佛,还是慈悲的观音菩萨,都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庄严,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南宋布袋和尚的造像,更是宋代飞来峰佛教艺术的瑰宝。他袒胸露腹、喜笑颜开,仿佛将世间的烦恼都抛诸脑后,传递出一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一形象不仅深受信众喜爱,也成为了飞来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元代时期,飞来峰的石刻造像艺术继续发扬光大。数量众多、造型独特的佛像,如欢喜佛、四臂菩萨、救度母等,展现了元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而尊胜佛母这一藏传佛教佛像的出现,更是为飞来峰的佛教艺术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观飞来峰的佛像艺术,从五代到宋代,再到元代,每一时期的作品都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这座山峰独特的文化景观。它们不仅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飞来峰造像以其细节之丰富、技艺之卓越,深刻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才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造像不仅融合了梵汉两种造像风格的精髓,创造出独特的“梵汉合璧”艺术现象,还广泛涵盖了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多种题材,尤以南宋时期的弥勒与十八罗汉像最为人称道,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保存完好,成为飞来峰造像中的瑰宝。

  在造型设计上,飞来峰造像的面部刻画堪称一绝,每一尊佛像都仿佛拥有生命般传神。它们的眉目间自然流露出慈悲与智慧的光芒,眼睑轻垂,双目微合,嘴角微微勾起一抹淡雅的微笑,这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安详,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抚慰与力量的传递。有的佛像慈眉善目,其微笑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给予信徒无尽的安慰与希望;而部分罗汉像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怒目圆睁,气势凛然,仿佛正以无畏之姿守护着这片土地,抵御一切邪恶势力的侵扰。

  身躯方面,造像多呈现饱满圆润之态,上肢与双臂的线条流畅且丰盈,与躯体相得益彰,既展现了稳重庄严的仪态,又不失灵动飘逸的美感。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宋代造像艺术对于形态美的极致追求,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佛教信仰的虔诚与敬仰。

  造像的雕刻技法,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将衣纹处理得如流水般自然流畅,既繁密又富有动感,与面部的精细刻画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脱红尘、自在逍遥的艺术氛围。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用心与巧思,使得飞来峰造像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这些造像,皆出自历代工匠的巧手与匠心,他们以超凡的技艺和虔诚之心,赋予了冰冷石料以生命,化作温暖人心的艺术瑰宝。每一尊造像,都承载着一段不朽的传奇,一段深厚的信仰,让人在赞叹其精湛工艺的同时,更对古代匠人的智慧与虔诚之心满怀敬意。

  漫步于飞来峰间,耳边似乎还能隐约听到古刹的钟声与僧人的诵经声,那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这些造像,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更是杭州乃至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们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迁,却依然保持着那份最初的纯真与美好。

  飞来峰与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之间,还有一段令人称道的缘分。公元1050年,王安石在鄞县知县任期满后,踏上了回江西临川省亲的路途,途径杭州之时,被飞来峰的巍峨所吸引,欣然前往探访。立于飞来峰之巅,王安石被眼前的壮丽景观深深震撼,时年29岁的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传世佳作《登飞来峰》。

  此诗开篇即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壮丽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了飞来峰上古塔直插云霄的雄伟景象,以及清晨时分于塔顶可闻鸡鸣、见日出的奇幻美景。随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推向高潮,表达了他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以及身处高位、心怀天下的高远志向。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王安石个人的勇气与决心,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于攀登、追求真理。

  《登飞来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以其不朽的光芒照耀着后人的心灵,启迪着人们对生活、对理想的深刻思考。

  站在飞来峰之巅,目光越过层层叠叠的翠绿,缓缓铺展至那片碧波荡漾的西湖,此刻,我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共赏这同一片山水,感受着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鸣。山,以它不变的坚韧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水,则以其无尽的柔情,轻轻抚慰着每一个疲惫的心灵。石,或嶙峋突兀,或圆润光滑,每一块都记录着风雨的洗礼与时光的雕琢;而佛,则以慈悲为怀,静静地俯瞰着人间烟火,给予信徒们心灵的慰藉与指引。

  飞来峰,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山峰,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它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东方的传播与融合,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诗词歌赋,更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与兴衰。在这里,每一尊佛像、每一幅石刻、每一片青苔,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深邃与广阔。

  而在这片被历史与文化浸润的土地上,我们得以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让心灵回归最本真的状态。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生活的真谛。我们学会了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学会了在忙碌与浮躁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飞来峰,它不仅是一片净土,更是一处灵魂的栖息地。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深呼吸、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与升华。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与收获,继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用更加坚定的步伐去追寻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与梦想。(作者 杨晓光)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西路1199号中新大厦11楼 邮编:311100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28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