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泉州的三大“丛林”你都去过吗?

  “丛林”是梵语“贫婆那”的意译,也叫做“檀林”,本义为茂密的树林。其引申义指僧侣聚集、修道之处,通常特指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

  开元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最初名为莲花寺,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之瑞,现在寺前还有一座高大的照墙,嵌有明代泉州著名书法家陈于王写的隶书“紫云屏”石刻。

  莲花寺经数次易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

  13-14世纪的宋元时期,开元寺奠定了主要格局,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院落中包括山门、拜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藏经阁等,整体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其中殿堂及附属建筑12000多平方米。

  东西矗立的镇国塔、仁寿塔,均建于南宋,是我国最大的仿木楼阁式结构石塔,均为五层八棱,高近50米,抗震性极强,为举世罕见的杰作。

  开元寺处处可见珍贵的历史遗存。月台印度教须弥座、印度教石柱、东西塔浮雕、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的斗栱飞天乐伎、陀罗尼经幢、窣堵波式塔、宝箧印经塔……生动体现了10-14世纪的古泉州港中外宗教与文化、建筑与艺术的交融和共存。

  现如今,开元寺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包容的气度,成为泉州一张骄傲的名片。

  被誉为“闽南甲刹”的承天寺,在闹市之中仿佛拥有着天然的屏障,即使在市井之间被噪杂所包围但仍留存着一方静谧之地。

  鼎盛时期的承天寺,有殿宇四十余座,田产千顷,时至今日,这里依然保存了不小的规模,入口不甚起眼,寺中空间却豁然开朗。

  寺内南园故址系花园式结构,内有方池、亭廊,花木葱郁翠碧。寺庙的屋脊上可以看到剪瓷雕,这种闽南民间传统建筑工艺精粹,经数载风雨的洗礼依旧色彩艳丽。

  两侧长廊壁上刻印着佛教故事,线条细腻明快,形象生动活泼,用一个个故事诠释佛教的精神境界。

  寺里的一墙一角一砖一瓦像老者用饱经风霜的眼神凝视着一切,也像城市里一位默默的守护者,与古城一同走过沧桑岁月。

  崇福寺始建于北宋初年,《泉州府志》记载着:时任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为其削发为尼的女儿所建。初名为千佛庵,后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

  崇福寺到了元末,毁于大火,不久后复建。明代以后,更是屡经修葺,现在存在的大殿及后殿,是清代末年重修,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明代规制。

  一方寺庙,几经兴废,承载着历史的积淀。1982年,崇福寺被福建省政府定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寺藏有“镇山三宝”,分别为千人鼎、应庚塔、大洪钟。据记载,千人鼎高六尺、厚八分、直径五尺能供千人饭食,可惜已损坏许久。

  应庚塔初建于北宋乾德初年,是泉州最古老的石塔,其建成日期比东西塔还要早。而以1600多斤纯铜铸造而成的大洪钟,相传钟声可到洛阳桥畔。每至夕阳落下,钟声响起所以又称为“崇福晚钟”。

  崇福寺身处市井之间,当寺里古朴的钟声一敲响,声音便能穿越千年时光,回荡于泉州人耳畔。

  遍布街头巷尾的寺庙宫堂,以及或远或近或浓或淡的香火味,是泉州给人的深刻印象。

  人们充满敬畏,掷着圣杯、聊着俗事,祈求的是朴素的人间愿望。“半城烟火半城仙”,而烟火才是泉州的本质。有空,到泉州的寺庙走走吧。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27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