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护民生 厦门思明:公益诉讼守护延平郡王信俗非遗之美

  走进厦门市思明区鸿山公园,沿着登山步道拾级而上,便可直抵位于山顶的延平郡王祠。这里是厦门对台交流的重要窗口,其建设初衷是弘扬郑成功文化,多届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节等两岸民间交流活动曾在该祠举办,其承载的延平郡王信俗还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人在祠内开展与延平郡王信俗无关的活动。”去年6月,思明区检察院台胞“益心为公”志愿者忧心忡忡前来反映。

  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受封“延平王”,在民间有“延平郡王”“国姓爷”等多种称呼。据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编著的《延平郡王信俗》等材料记载,延平郡王信俗始于郑成功去世后,是祭祀郑成功的民俗活动,由闽台人民共同传承,其表现形式主要为诵读祭文、搭棚唱戏和祝寿酬神。闽台两地的郑成功庙宇是延平郡王信俗的主要载体,重要的地点有厦门鸿山、南安石井和金门县的延平郡王祠等。

  厦门延平郡王祠始建于清朝末年,由于年久失修,旧祠已失去其原有历史风貌。为进一步弘扬郑成功文化,思明区于2009年5月移址重建厦门延平郡王祠,2010年落成,位于思明南路425-6号鸿山公园嘉兴寨南侧。

  打开检察官的工作备忘录,2023年7月3日,他们第一次走访延平郡王祠,开始了调查取证的工作。检察官密集走访联系郑氏宗亲会、社会组织登记、民族宗教、文化、绿化、档案、财政等各个可能涉及的单位寻根溯源,调查延平郡王祠的建设、用途、权属、监管情况。

  延平郡王祠建成至今近14年,建成不久即成立了延平郡王祠管委会负责日常管理,但管委会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的保护单位。此外,祠内部分空间的使用与场所作为非遗传承重要载体的定位不匹配。

  如何破解症结?2023年8月18日,思明区检察院召集多家单位召开了“延平郡王祠专项保护公益诉讼圆桌会议”,发现各单位均已关注到上述问题,并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但由于部门交叉等问题导致工作推进受到一定阻碍。

  圆桌会议后,思明区检察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统筹推动,最终在各方支持下明确了资产管理单位,也细化了各单位职责。

  “在明确了管理主体之后,我们持续深化履职,以期让延平郡王祠充分发挥非遗传承的作用,深化两岸的信俗情缘、文化融合。”检察官表示。

  据了解,2021年5月,延平郡王信俗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根据相关的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其悬挂、保存及使用均有严格规定。

  然而检察官发现,延平郡王祠上有一块国家级非遗标牌存在不规范使用问题,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2023年11月1日,思明区检察院向相关主管部门送达检察建议,建议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标牌的使用,加强宣传引导。

  收到检察建议的当日,主管部门立即前往现场进行整改工作,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同时由点及面压实责任,对全区43家非遗保护单位开展履职工作检查,全面排查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牌使用情况。

  2024年是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主管部门正在开展延平郡王祠修缮工作,助力更好传承和发展延平郡王信俗。

  2024年6月,检察官再度回访,跟进修缮情况,“变化可喜!原本一些使用不太合理的空间都做了调整优化。”如今,修缮完成的延平郡王祠已焕然一新,气象庄严。

  早在2022年,思明区检察院与相关部门已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围绕线索移送、信息通报等开展联动。

  如今,两家单位决定进一步合作,共同在延平郡王祠设立“非遗保护联络点”,加强包括延平郡王信俗在内的辖区内非遗保护协作。

  思明区检察院表示,此次联络点的成立是建立协作机制后的又一创新,也是更写实的协作。思明区检察院将延伸履职的触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多方位的法律服务,同时把更多的法律知识带到群众身边。

  一同参与整改情况回头看的台胞“益心为公”志愿者感慨:“思明检察院主动作为,小提议得到大推动,相关问题得以理顺,为延平郡王信俗更好地弘扬提供了法治保障,郑成功文化一定会在海峡两岸繁荣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237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