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圆通寺

  圆通寺位于云南昆明市内,前临圆通街,后衔圆通山。圆通山原名螺峰山,后因圆通寺而改名圆通山。山上怪石嶙峋,峭壁千仞,树木苍翠,有“螺峰叠翠”之说,一直是昆明八景之一,而圆通寺恰好掩映于这林繁叶茂之中,闹中取静,以小见大。寺内青山、碧水、白桥、红亭、朱殿交相辉映,景色如画,宛如佛国仙乡。

  此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市内最大的寺院。其始建于八九世纪的唐代南诏时期,初名补陀罗寺,意译为“光明”,是我国较早的观音菩萨道场。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寺院大修,因“圆通”是观音的三十二个法号之一,便更名为“圆通寺”。后又经多次扩建修整,使得圆通寺焕然一新。

  进得山门,花红树绿,圆通胜境牌坊雄健伟岸,是清朝平西王吴三桂于康熙七年(1668年)命人修建的,“圆通胜境”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坊上雕龙画凤,与坊下的青石刻融为一体,群龙狮虎或奔或卧,惟妙惟肖。

  越往里走,地势越低。过了圆通胜境牌坊,是天王殿,斗拱华丽,庄严宏伟。殿内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其背面是手持金刚宝杵的护法神韦陀。殿门两侧是横坐于金睛兽上的哼哈二将雕塑,栩栩如生。大殿两厢供奉着职掌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塑像,各自手持法器,威严勇猛。

  放生池是全寺的最低点,池上有八角亭,也称弥勒殿,是整座寺院的中心,寺内殿宇、回廊、亭榭均以此处为中心展开。八角亭象征着八正道,即八种通向涅蓜解脱的正确道路。它高约10米,是一座两层八角的重檐亭式建筑物,亭的两侧各有一座三孔汉白玉石桥,与池岸相连,山石、廊庑互相映衬,让这里成为一处构思精巧、布局得体、富有江南园林特征的景区。亭内主要供奉仪态庄严的二十四臂观音,即千手观音。

  圆通宝殿,又称大雄宝殿,位于八角亭北面,梁柱粗壮,气势宏阔。殿中供奉的并不是观音菩萨,而是元代塑造的三身佛,代表着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同的佛身。正中为应身释迦牟尼佛,左右两旁为报身卢舍那佛和法身毗卢遮那佛,三像并排,结跏趺坐。三世佛前有一对龙柱,上面盘旋着明代雕刻的两条泥塑蟠龙,一青一黄,舞爪裂须,龙头伸向释迦牟尼佛祖,仿佛在认真聆听佛祖讲经。传说清嘉庆年间,此青黄二龙曾飞出殿外,与翠湖九龙池的九条白龙相斗,斗得天昏地暗,难分难解。

  三世佛背面供奉着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大圣人,人称“西方三圣”,从左至右分别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殿内两壁下层端坐着“十二圆觉像”,其中两端是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

  大殿后不远,是铜佛殿。1985年,专为迎受和供奉泰国赠送的铜制释迦牟尼佛像而建,砖石结构,融合了中国、泰国和印度的建筑风格。佛像高3.3米,体型清瘦,反映了释迦牟尼苦修成佛的艰辛。殿的两旁挂着4幅彩图,生动地描绘了释迦牟尼修炼成佛到涅蓜的过程。铜殿角檐下挂满了铜制风铃,随着微风拂动,铃声清脆幽远。

  圆通寺巧妙地把佛寺建筑与园林建筑结合在一起,这在中国人类历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历经千年,后人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了小乘佛寺铜佛殿和藏传佛教的殿堂,汇聚了佛教的三大体系,使得这里的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教派的建筑风格,也可以了解不同教派的思想。 (陈欣)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23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