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独乐寺谁建的;蓟县独乐寺开放时间

  日本的建筑史家、东京大学教授,同时也是工学博士。1910年始,他和常盘大定以佛教寺院古建筑为目标,在中国做了五次调查,合著《中国佛教史迹》。关野贞还与伊东忠太、冢本靖等人对中国各地的著名历史建筑进行走访、研究、拍照,出版《中国建筑图集》,汇集300多幅中国建筑照片。

  1930年,关野贞在驱车前往清东陵,路过蓟县县城时,关野贞从车窗往外一瞥之下看到一座古建筑的山门,顿觉不凡,认定山门乃是辽代建筑。他叫司机停车,下车走近建筑,虽有砖墙阻隔视线,但仍看到山门后面的四坡屋顶,这再次证实了他的猜测。因为还要去清东陵考察,关野贞只匆匆拍下一张照片便离去。

  1931年,梁思成的好友、基泰工程司建筑师杨廷宝路过北京鼓楼,看到鼓楼正在办展览,一楼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图片说明写着“蓟县独乐寺”。这张照片的摄影者正是关野贞。回去后,杨廷宝向梁思成说起这张照片。梁思成立即跑去鼓楼观看。照片中的巨大斗拱,让他猜想这也许是一幢很久以前的建筑。

  一年后,梁思成到独乐寺调查的计划终于成行了。他借来野外考察仪器,与弟弟梁思达和营造学社的一位同仁一起乘长途汽车前往蓟县,对古寺进行测绘。他们登顶攀檐,记下各部位的特征,丈量每个斗拱的尺寸,绘制了外形与内部结构的全套图纸,拍摄了大量照片,访问了当地的老人。

  依据调查测绘的资料,梁思成在林徽因协助下,撰写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独乐寺专号”。该文共4000多字,全面介绍独乐寺,并提出应如何保护的问题。

  梁思成称:“独乐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他认为“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观音阁及山门皆辽圣宗统和二年重建,去今(民国二十一年)已有948年,盖我国木建筑中已发现之最古者”。

  在梁思成初探独乐寺八十多年后,今天让老猪带大家一睹这个古物的惊奇,道尽这古刹的玄妙。

  梁思成认为,观音阁及山门最大之特征,而在形制上最重要之点,则为其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也。壁画所见殿阁,或单层或重层,檐出如翼,斗栱雄大。而阁及门所呈现象,与清式建筑固迥然不同,与宋式亦大异,而与唐式则极相似。熟悉敦煌壁画中净土图者,若骤见此阁,必疑身之已入西方极乐世界矣。

  山门建筑在一个代矮的台阶上,坐北朝南,侧角明显;斗拱雄大,布置疏朗,高度约为柱高之半;屋顶为五脊四坡形,古称“四阿大顶”。

  山门内,前面两个稍间有两尊天王塑像,是辽代彩塑珍品。塑像与山门空间安排表里相形益彰。

  檐出深远而曲缓,檐角如飞翼。使建筑物庄重而高昂,表现出了中国建筑特有的艺术效果。

  山门正脊的鸱吻造型生动古朴,两端的鸱吻鱼尾翅转向内,与明、清寺院建筑的大吻龙尾翻转向外不相同,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尾实物。

  那么问题来了,独乐寺的历史研究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这座千年古刹究竟牛在哪儿?

  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阁上匾额“观音之阁”是唐朝大诗人李白52岁北游幽州时题写。观音阁主体是一座三层木结构楼阁,第二层是暗室,所以看上去只有两层。阁高23米,中间腰檐和平坐栏杆环绕。整个楼阁集中国木结构建筑之大成,有28根立柱,梁柱斗枋数以千计,繁简各异,显示出辽代木结构建筑的成熟技术。

  关于独乐寺的名字。老百姓口传有一个有趣的来历:传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安史之乱,在此誓师,因他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古寺建于唐贞观十年,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

  这种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至少独乐寺和安禄山是有关系的,近代从观音阁使用的移用木构件的碳十四测年(树轮校正)结果看,似乎在唐代两个重要时期即“安史之乱”和“会昌灭佛”前后,观音阁也分别有一次维修。

  开讲:李白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仙人”,四处旅游,据说他必须靠喝酒才可以做出佳作,说白了就是酒蒙子,有一天,来到大蓟州游玩,独乐寺主持请他写一个匾“,他愉快地答应了,但规矩你懂的先来两坛酒意思一下,等喝爽了喝high了,便开始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观音之阁‘’大匾额。

  但是等到挂匾之日,大家却惊奇的发现,匾额上的“之”字少了一个点,所以人们纷纷议论起来,只见李太白不慌不忙地喝道:“上酒!”他又把两坛子的酒又干光了,只见他朗朗跄跄地走到了大匾下面,准备点“点”,可没成想,他却一松手,把笔扔了出去,笔头正好点在了“之”的上面,神了,竟然不偏不倚,给“之”字补上一点,恰到好处。这就是“李白飞笔点‘之’字”的一段佳话。

  观音阁的二十八根立柱,做里外两圈升起,用梁桁斗拱联结成一个整体,赋予建筑巨大的抗震能力。斗拱繁简各异,共计24种,152朵,使建筑既庄严凝重,又挺拔轩昂。三层楼阁,中间做成暗层,省去一层瓦檐,避免了拥簇之感,暗层处里外修回转平台,供认礼佛和凭栏远眺

  观音阁之柱,权衡颇肥短,较清式所呈现象为稳固。至于阁之上中二层,柱虽更短,而径不改,故知其长与径,不相牵制,不若清式之有一定比例。此外柱头削作圆形,柱身微侧向内,皆为可注意之特征。

  斗拱者,中国建筑所特有之结构构制度也。其功用在梁枋等与柱间之过渡及联络,盖以结构部分而富有装饰性者。其在中国建筑上所占之地位,犹order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制度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order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唐宋建筑之斗以结构为主要功用,雄大坚实,庄严不苟。明清以后,斗拱渐失其原来功用,日趋弱小纤巧,每每数十攒排列檐下,几成纯粹装饰品,其退化程度,已陷井底,不复能下矣。观音阁山门之斗拱,高约柱高一半以上,全高三分之一,较之清式斗拱——合柱高四分或五分之一,全高六分之一者,其轻重自可不言而喻。而其结构,与清式宋式皆不同;而种别之多,尤为后世所不见。盖古之用斗拱,辄视其机能而异其形制,其结构实为一种有机的,有理的结合。如观音阁斗拱,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头,或转角,或补间,内外上下,各各不同,条理井然。各攒斗拱,皆可作建筑逻辑之典型。都凡二十四种,聚于一阁,诚可谓集斗拱之大成者矣!

  观音阁及山门最大之特征,而在形制上最重要之点,就是和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非常相似。

  独乐寺观音阁 许多关键的特征都与大同华严寺、 善化寺诸建筑以及应县木塔极为相似。

  当年为了断代。参考了“辽代建筑中所知年代最正确者”薄伽教藏 ( 及其殿内的壁藏 ) 相比 :

  正门咸丰皇帝御笔‘’具足圆成‘’别字匾额。事后看这个皇帝学艺不精,屡屡犯错。因为后面还有一个匾也写错了,梁先生曾亲自撰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独乐寺专号”,在解释这个“具足圆成”时,梁先生认为,“具足”是佛家语,“圆成”不是佛语,应为“具足圆通”。

  抬头可见一尊十一面观音像。观音面容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躯干微微前倾,仪态端庄,似动非动。像高16.08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彩色泥塑。形体高大的观音,矗立在大殿中央的须弥座上,直入顶层覆斗形的八角藻井之中,颇有一种慑人心魄的威力。

  观音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使人们能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绕像而设,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贯通,容纳像身,像顶覆以斗八藻井,整个内部空间都和佛像紧密结合在一起。

  观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亲近如在人间。为显示观音法力高强,塑造者在观音头顶上又塑出十个小观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观音”之称。观音的两侧侍立着两尊菩萨,面目丰润,姿态优美,和唐代仕女画一脉相承。

  其间配以云状花纹图案,使群像好似扶摇于云海之中。但这个倒坐观音和我探访过的正定隆兴寺相差甚远。

  观音阁四壁的五彩缤纷的壁画,但今天能看到这个壁画也是经历一番周折。当年这些壁画都被无意中隐藏起来了。据当年梁思成考证:“这里面有明代重绘的壁画,后被人用灰给抹上了。乾隆的‘梵宇久凋零,落色源流画’的诗句可为佐证。”后来,正是根据他大胆的假设指点,才剥揭出包括十六罗汉和二明王在内的巨幅壁画。随后,梁思成组织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15名学生,由文化部古建研究室主任祁英涛率领到独乐寺测绘。梁思成进行具体指导。他亲自审看测绘的每一件图纸和照片,高兴地说:“总算了却一桩心愿。”

  开讲:相传乾隆当皇帝之前就多次来过独乐寺,并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乾隆十八年,便在观音阁东北处大兴土木,建造行宫,以便谒陵游玩时驻跸。一天中午,乾隆在行宫看书,迷迷糊糊睡着了,忽然看见观音阁东北屋檐倾斜下落,直向行宫砸下,他大呼救命,猛然惊醒,原来是一场噩梦,但乾隆却忐忑不安,想是在佛门圣地动土建行宫,有违天意?为弥补对菩萨的惊动,消灾免难,决定大修独乐寺,特别是在观音阁檐角下支顶了八根擎檐柱,在心理上减少了大阁对行宫的威胁。

  显示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动而不损,摇而不坠的高超技艺和妙绝天工的设计水平。

  组成部分为:外观、平面、台基及月台、柱及柱础、斗拱、天花、梁枋、角梁、举架、椽、两际、瓦、墙壁、门窗、地板、栏杆、楼梯、彩画、塑像及须弥坛、匾等20小节。

  独乐寺这座建筑“实为无上国宝”,但过去“中国则无人知其价值”。上个世纪30年代梁先生来测绘时,对建筑的破损非常担心,当时“门窗已无,顶盖已漏”。先生说:“若不早修葺,则数十年后乃至数年后,阁门皆将倾圮,此千年国宝,行将与建章阿房,同其运命,而成史上陈迹”。

  对于这样精美的古建,梁先生说:“首先须引起社会注意,使知建筑在文化上之价值,使知阁门在中国文化史上及中国建筑史上价值,是为保护之治本办法。而此种之认识及觉悟,固非朝夕所能奏效,其根本乃在人民教育程度之提高,个人觉得能给古建做宣传,也是为普及之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盛开的紫藤花在古寺的掩映下,更加美丽。谈到如何保护时,非营造师一人所能为力。故目前最重要问题,乃在保持阁门现状,不使再加毁坏,实一技术问题。”梁先生又说:“木架建筑法劲敌有二,水火是也。水使木朽,其破坏率缓;火则无情,一炬即成焦土。今阁及山门顶瓦已多处破裂,浸漏殊甚,椽檩已有多处呈开始腐朽状态。不数年间,则椽檩将折,大厦将颓。故目前第一急务,即在屋瓦之翻盖。他部可以缓修,而瓦则刻不容缓,此保护现状最重要之第一步也。”

  终于在98年,经过各方面努力,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保持了“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圆满完成千年第一大拆修。千年古物焕然一新。相对于辽代大木作山门和观音阁。剩下的部分基本都是明清建造,本次不做详细的解说了,用照片给大家大致了解一下。

  韦驮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天部神,在佛涅盘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急追取回,后来便成为佛教中的护卫天神。亭内韦驮像,身着盔甲,表情肃穆,双手合十,据说韦驮的不同姿势对于行脚僧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只要看见寺内的韦驮像双手合掌,表示寺庙里欢迎,路过和尚尽可大摇大摆进去,白吃白住;要是握杵拄地,表示寺庙不欢迎挂单和尚。

  在后面是报恩院,前文说咸丰皇帝错字连篇,这里还有一个实例。注意看报恩院的匾额。

  咸丰八年(1859年)仲秋,咸丰皇帝驾临独乐寺,应本寺方丈之请,为四合院题写“报恩院”。

  是的,这哥们又写错字了,院字少一横。但丫特会找补。咸丰明知写错,又不好承认错了,那样太失面子了。正在众人疑惑时,咸丰开了金口,说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报恩”二字在此有二层含义:自乾隆十八年后,独乐寺被辟为皇家禁地,本寺方丈皆为御封,报答皇恩,此为一义,二者:佛弟子怀恩四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即: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

  独乐寺行宫,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称乾隆行宫,是清代皇帝去东陵谒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区仅存的一处行宫。

  乾隆之后的皇帝都来过独乐寺行宫,并留下了大量赞美独乐寺的诗篇,辑录了12首清帝即兴之作并刻碑于走廊上。乾隆御笔碑刻,共28块,诗文107篇,是乾隆皇帝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唐寅等名人书法,行草楷不同、大小字不等,或粗犷苍劲,或圆润秀丽,不仅是乾隆皇帝的书法真迹,而且是历代书法大家作品的汇集,弥足珍贵。

  如今独乐寺两千年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而名扬四海,梁思成先生测绘留下的珍贵技术史料,成为许多中外大学建筑系的教材,独乐寺能有今天的辉煌,在重建一千多年的日子里,我们不能忘记它的发现、传播者梁思成先生,他是独乐寺研究的奠基人,是独乐寺的恩人。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22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