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要不要来普陀这棵爱情树晒出你们的山盟海誓?
从乞巧节到七夕,这个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期许,许多人选择在这一天表达爱意,也有人选择在这一天将爱情升华一下,前往普陀区曹杨路的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在爱情树挂上他们的爱情宣言。
1958年2月14日,陆静华和周士荣领证结婚。当时情人节这一概念还没流行,但许是从那时起,或者更早,浪漫就镌刻在了他们之间。
周士荣曾是位军人,一封封信件是他们俩人逐渐确定彼此心意的纽带。“曾经有个小开追求我,他知道后不开心了,特地写信托家人给我,我想了想还是更喜欢他。”回想起当年车马慢,陆静华的笑容里是藏不住的幸福。
婚后没几天,周士荣就回部队了,从此两人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思念。“以前从来不过七夕的,毕竟牛郎和织女分居两地。”每年,这对夫妻仅能相聚一个月,碰上周士荣执行秘密任务,一断联就是好几年。1974年,周毅然放弃在部队的大好前程,申请回到妻子身边。复员后,为了能多陪伴妻子和女儿,周士荣婉拒了更好的工作,“那地方在郊区,每个礼拜六下午才只能回来半天,不行的。”
爱是陪伴,也是包容,对妻子的亏欠,周士荣决定用一辈子来宠她。陆静华热爱唱歌跳舞,周士荣就学习摄影帮她拍照;她脾气不好,周士荣一个“忍”字贯彻到底。“自己选择的爱人,总归要一直好下去的。”一辈子,少了一个时辰那都不是一辈子。
那个年代,上海男女婚事大都革命化,在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好,就在单位举行简单婚礼,由单位领导宣读结婚证书。
彼时,结婚证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像是两张奖状,上面画着繁复的花纹,十分精美。直到近代,由于结婚证使用次数增加才改为护照式,方便人们携带。
在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内的展示墙,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欣赏结婚证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70年代,上海结婚三件嫁妆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了80年代,结婚必备“三大件”升级为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结婚时的物件和老一辈差不多,但除了必要的家用电器,钻戒等首饰也开始逐渐流行了起来。
在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里,各个历史时期的陪嫁物品、婚礼添置等被一一陈列出来,通过场景再现,让参观者回忆往昔,产生共鸣。参观者甚至还能看到彩礼清单、不同年代的喜糖盘盛放及请帖等。
刘秀江和妻子的爱都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值班到半夜,妻子亲自开车来接;平时任务繁忙,家里都靠妻子收拾......这些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感动,让他认定此生非她不可。“我们应该会在今年过年补办婚礼。”刘秀江心底一直惦念着给妻子一个浪漫的婚礼。
今年七夕节,预约到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爱情树上挂上爱情宣言的新人们约70多对,“爱情就是要晒出来,怎么可以缺了仪式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