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奇美黄山|跟着课本读中国·安徽篇
黄山,一方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誉的胜地,一个孕育了徽州文化的摇篮,一座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文化名城,千百年来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雨后初晴的夏日,记者一行来到这里,每一步都仿佛踏入流动的水墨长卷,诗意在云雾中氤氲,文脉在山水间流动;又仿佛在探访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察安徽省黄山市中小学生如何在一木一石、一街一巷中致真知、求成长。
车行六七里,山渐渐近了。拐一个弯,黄山风景区南大门到了,著名旅游“推荐官”、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雕像映入眼帘。
400多年前,乱峰森罗、峰回岫转、争奇并起的黄山,给这位“旅游达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佳线年后,黄山市休宁县海阳第一小学语文教师阮昕妍带着学生经过徐霞客的雕塑,打算去饱览这位地理学家为之倾倒的绝美风光,见证一下那些险峰奇石是否如经典课文《黄山奇石》所言。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这篇被收录到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文章如此描述黄山的奇石。
第一次爬上黄山的海阳第一小学二年级学生毕舒妍惊奇地发现,有的奇石真如书上所言——在狮子峰前的一处观景台上看“猴子观海”:只见石猴极目远望,似乎在看山下的太平县城(今黄山市黄山区),因此又称为“猴子望太平”。更多的时候,这里云海翻腾,独踞峰顶的石猴便可“观海”。
有的奇石随着观察地点的不同,会有多般变化。从稍远的地方看,“仙桃石”恰如“一个大桃子”,转个弯走到近处,却是又长又高,孤独耸立,好似天外飞来,因此又叫“飞来石”。
有的奇石虽然没有被这篇课文提及,但也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白鹅岭东北侧的观景台望去,有奇峰像极了一支笔直竖立的笔杆:圆圆的笔身、尖尖的笔头,一棵小小的黄山松正扎根生长在笔尖上,怪不得被称作“梦笔生花”。
山路崎岖,但孩子们欢声笑语、叽叽喳喳。“快看这块,这个像不像睡着了的兔子”“这个像伸着脖子爬的乌龟”……移步换景,数不尽的石峰、石柱、石蛋成了孩子们无尽想象力的来源。
带队教师阮昕妍不失时机地引导道:“黄山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但就像课文最后说的一样,黄山还有很多奇石正等着我们去给它们起名字呢!这些奇石不仅要靠我们用眼睛去发现、去观察,更要用心去读,才能发现其潜在的美、动态的美。”
离开黄山西海,在去往光明顶的盘山道上,有一座形制简单的小亭子。亭外的石碑上刻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这座亭子名为“行知亭”,是为纪念“少年生长黄山边,足迹未到黄山前”的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而建。
距离黄山50多公里的歙县,是陶行知的故乡。生活在黄山脚下,陶行知对黄山一直心向往之,却一生都没有登上过黄山。在《题黄山游记》中,他写道:“人生为一大事来,丈夫志在探新地。屈指三万六千场,归老黄山终有日。”
“志在探新地”的陶行知,自17岁离开家乡后,一步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而后又“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带着“人生为一大事来”的使命感,不屈不挠地投入到了改进和发展中国教育的伟大事业中,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在歙县,有一所以“陶行知”命名的小学——歙县行知小学,学校校史馆“行知堂”后有一方小园子。这方小小天地是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平日里,教师带领学生在这里种植茄子、青椒等蔬菜,于点滴中教育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
该校党支部副书记朱建华介绍,行知小学积极践行“教学做合一”“六大解放”“小先生制”等陶行知教育思想,围绕“三园(书香学园、成长乐园、幸福家园)”的办学目标,积极打造行知式幼儿园,从小种下实践出真知的启蒙种子;修建实践基地,成为孩子们课后读书交流的乐园;办好“行知之声”广播站,由小记者们每天按时朗读陶行知诗歌和家书;竖陶行知塑像,致力于校园的环境创设和文化传承,在行知特色上做文章。
从行知小学出来,沿着中和街的坡道往下走,步行400米就是陶行知纪念馆。门前,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来研学的学生正有序入馆参观。馆长凌文介绍,纪念馆平均每天有近2000人参观。
当地依托4个国家级研学基地、22个省级研学基地、26个市级研学基地、20个市级研学旅游示范点及8个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计了“研学黄山10条精品线路”。这些精品线路将得天独厚的奇美黄山、活态传承的徽州文化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等融合在一起,通过“行走的课堂”让研学实践“活”了起来。
行知小学四年级学生周墨出生在徽墨制作世家,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徽墨技艺的传承人。今年4月,他和同伴们一起设计了一个研学活动——参观自家的徽墨厂,体验徽墨制作工艺。“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制作徽墨,大家对徽墨都很感兴趣。我以后要继续传承好这项非遗技艺。”
实践出真知,生活即教育。黄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胡勇说:“我们通过以研学为代表的各类实践活动,将黄山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化为教育素材,把学生身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变成大思政教材,不断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蒙蒙烟雨中,山的身姿在背后渐渐隐去,只留下水中的一抹倒影,在粉壁青瓦马头墙的画卷中晕染开来……
黄山市古称徽州,自古以来人杰地灵。黄山和新安江为这里带来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徽州文化则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如今的黄山脚下,数千个徽州传统古村落等物态文化遗存,徽州特色的民俗民风、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活态非遗文化,与这秀美山水,共同构成了这片文化之美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的立体空间。
走进被称为“画里乡村”的黄山市黟县宏村,厚重、古朴的徽州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汪德洪的工作室就在宏村,身处高墙深院而华美绝伦的木雕艺术与素雅简约的黑瓦白墙形成了鲜明对比。
木雕、砖雕和石雕被称为“徽州三雕”,是古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三雕”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黄山的名胜风光,奇石、怪松、云海、温泉等自然景观都被转化为一件件精巧的艺术作品,呈现出黄山的奇绝秀美。
受宏村学校之邀,汪德洪作为“非遗进校园”校外辅导员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解木雕历史溯源、制作过程等知识,学校则组织学生走进徽派古建筑,实地观察和学习徽州雕刻的原始风貌。
“徽雕取材广泛,黄山的山水、人文故事是重要的素材,了解和学习徽雕能让学生感受黄山的壮丽景色,并且在欣赏家乡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徽州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审美。”宏村学校校长刘尚辉说。
在有着“桃花源里人家”美称的黟县西递村,跟随西递中心小学语文教师胡珺的脚步,记者一行沿着微润的青石板、高低起伏的白墙黑瓦、蜿蜒曲折的小巷且行且停,一路上经过的大部分古建筑都大门敞开,供游人歇脚参观或者购买工艺品。从小生活在西递村的胡珺介绍,今天,人们依然生活在这些百年建筑中。
沿着小巷走到村子的东南角,就到了西递中心小学。在这所小而美的乡村学校里,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校园文化墙上贴满的楹联赏析。西递村被称为“中国楹联第一村”,在古民居中,字体俊秀、雅俗共赏的楹联处处可见,其中不少是关于黄山的风光,“黄山奇石天下绝,西递古韵人间珍”。
西递中心小学校长吴伟明介绍,去年以来,学校各科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西递古民居采集楹联,收集了包括读书学习、为人处世、立身言志等九大类70多副楹联,教师们还根据低中高3个学段进行阶梯式教学设计,形成了“学科教学+楹联文化”育人的校本课程。
“万石家风当为孝悌,百年事业乃在诗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校园里,学生诵读楹联的声音朗朗。
一石一木、一街一巷,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教育,这一强大的传承力量,则让这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历久弥新。
峰峦自古奇秀,教育通向未来。看,在黄山这片秀美山水间,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
本报特别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王珺 王志鹏 董嘉程 张雅馨 朱芳玉 梁丹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