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今天10月23日,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诞辰纪念日。对于弘一法师,很多人并不陌生,他的一生,以出家为界,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出家前他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先驱,出家后是持戒谨严的佛教律宗高僧。
自1928年他第一次南下入闽,到1942年秋圆寂于晚晴室,弘一法师在闽南生活十四年。其中,与泉州的因缘尤甚。泉州人对弘一法师也很熟悉。不仅泉州城区,还有南安、晋江、惠安、永春等地不少寺院,法师都曾长期驻锡过。
弘一法师将人生中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十四年留给泉州。笔者近日来到泉州,集中走访了法师驻锡过的寺院,整理出他在泉州的行迹,希望能部分呈现出他的“南闽十年之梦影”。
来到泉州,人人都会去的开元寺自然该是第一站。何况弘一法师纪念馆也在开元寺,法师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墨宝就在那里展出。除了开元寺,承天寺也是法师在泉州主要的住锡地。在他居留闽南14年中,法师的户籍就落户于泉州承天寺。
从西街的开元寺出来,沿着东街、南俊路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就来到了承天寺。古朴的大门,上书“月台”二字(承天寺旧称月台寺),大门两侧,是弘一法师的亲笔书法:“有无量自在, 入不二法门”。
穿过山门,是一条古榕树庇荫下的深长甬道,七座宋代佛塔依次排开,南面墙壁上有许多大师书写的佛偈,肃穆中透着雅致。通道的尽头,“泉南佛国”的刻字正对着天王殿入口。
在泉州,承天寺的规模仅次于开元寺。这里原是五代节度使的私人花园,后被改建为佛寺。承天寺寺院结构错落,移步换景,颇具城市山林的幽静。比起开元寺的游人如织,这里更接近想象中的修行之地。
1930年,弘一法师从开元寺移锡承天寺,帮助性愿法师创办月台佛学社,为学僧讲课。闲时整理古版藏经,编成目录,至今仍保存在这里。难得的是,弘一法师在承天寺还教过两回写字的方法。
众所周知,法师出家前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音乐、金石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出家后,许多爱好尽多舍弃,惟书法不辍。主要是他抱持以字结缘,以字弘法的观念,凡有所求,不论僧俗,都尽可能满足。
在承天寺居留期间,也是他一生写字最多的时期。每日上课之外,还为各方求字者题字。法师常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给来求字的信众。他也为优秀的学僧题字,最常写的就是“以戒为师”。
泉州寺庙多,有时一座挨着一座。从承天寺出来,往北步行两百米,还有一座铜佛寺,始建于明朝。寺虽不大,弘一法师曾两度挂锡于此,并题写了“铜佛古寺”的匾额。若不留意,也是极易错过。
1935年5月13日,弘一法师应净峰住持广谦礼请,来到惠安县净峰寺弘法。这里可能是他在泉州最喜爱的寺院,曾经希望能终老于此的地方。
法师当年是于南门外坐帆船,出泉州湾北上,先到崇武,再到净峰海边。我则坐车到惠安镇,再换上一部开往小岞的车,快到净峰镇时下车,沿小路走几百米就来到净峰寺的山门前。
净峰寺地处海滨,依山而建,三面环水,一面负陆,是惠安境内唯一延续至今的唐代古刹。净峰山虽不高,但是自古就很有名气,相传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就是在此羽化升仙。
进了山门,曲径通幽,寺内新建有晚晴亭,弘一法师的塑像就立于亭前。净峰寺内香火甚旺,既有佛殿,观音殿,也有纪念铁拐李的李仙祠,这种佛道混搭的风格,泉州人习以为常。
来这里烧香的不时有头披花头巾、身着传统服装的惠安女。挨着李仙祠,弘一大师的旧居仍保存完好,只是我去的时候,大门紧闭,未能参观。据说法师所住的房间虽狭小简陋,却因为东西朝向,每天都可欣赏海上的日出日落。
沿着阶梯,一路登上峰顶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俯瞰净峰镇全貌,以及两公里外的海天一线。虽然来自惠东半岛的海风有些猛烈,站在这里却也感到心怀开阔。
法师来到净峰后,很快喜欢上这里的环境。其间曾数次致信友人,盛道净峰地僻幽静,风光奇秀,犹如世外桃源,萌生了长住并终老于净峰寺的念头。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到:“余今年已五十又六,老病缠绵,今岁来净峰,见其峰峦苍古,颇适幽居,将老于是矣。”
开始做长期幽居打算的法师,到净峰后不久,便开始修整房舍,请木匠制作床柜,书架,又在禅房左侧设计独立的厕池。他还在门外的小院内开凿花圃,亲手栽菊,每天浇水。
这段时间法师在惠安的讲经说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听众近千人次。来者中,据说甚至有惠安当地的基督徒,他们也是被弘一的魅力感召而来。法师在其《惠安弘法日记》中曾写:“余居净山半载,又须奔走乡村,虽未能大宏佛化,而亦随分随力小有成就,净峰寺道风日隆”。
虽然法师想在净峰长期驻锡,然而因缘可能还是不够俱足。半年后,当净峰寺的方丈广谦因故去职后,弘一法师为免纷争,也只得离开此地,跟着广谦移居草庵。
临别时,正是深秋,望着自己春天手栽、含蕾未吐的菊花,触景生情,弘一法师写下出家后唯一的一首诗,“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虽然法师之后未再回净峰寺,不过惠安一带乡间仍是大师晚年弘法的重地。在惠安的崇武古城、科山寺,以及灵瑞山等地,都留有法师的足迹,可见他对这里还是十分留恋的。
泉州,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在这里,不同的宗教和谐共生,泉州的包容性和文化多元,也使它一直以来有“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草庵又称光明寺,供奉摩尼光佛。因寺最初以草木构筑,故名草庵。元时改建为石构歇山式建筑。庵旁有摩崖石刻,“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这应该是摩尼教的16字箴言。
草庵寺的摩尼佛像,面部呈草绿,手显粉红,身体为灰白,是利用岩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构设。像后镌有波状毫光,代表着光明四射的之意。
1933年12月,法师从开元寺移居草庵过冬,还把这期间在草庵的弘法活动写成《行脚散记》。后多次来过草庵,有时长住,有时短居。大师不仅为草庵提写过两幅对联,还撰写过《重兴草庵碑记》,为古刹留下重要的历史文献。
我以为草庵地处乡野,知名度也不高,应该没有多少人来,没想到来此参观和烧香的人不少。泉州很有意思,不管什么庙都有人拜,也不管里面的神明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其教义是杂揉佛教、基督教、拜火教而成,于公元六至七世纪传入中国。摩尼教教义是“崇尚光明、反对黑暗”,在我国旧称“明教”(没错,就是金庸小说中那个明教)。
明教在中国曾风靡一时,但至明代初年,为太祖朱元璋所不容,下令禁止,拆毁寺庙,遣散教徒,明教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摩尼教逐渐消亡,草庵成了佛教僧侣挂锡的寺院,此处乡民也当佛像来崇拜。以这种变相佛化,颇具保护色彩的形式,草庵寺才得以保存至今。如今这里是世界唯一、也是保护得最好的摩尼教遗址。
有关草庵和弘一法师,还有一个“草庵钟”的典故。原来法师在1935年冬第二次来草庵,曾一病不起,发烧昏迷,几濒于危,病中甚至写下遗嘱。后经寺中僧众多方照顾,法师的病情才转危为安。
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病,历时近半年。病愈后,法师开始深自反省,认为是往昔恶业所致。草庵钟是大师在草庵生病时所用的钟,比正常的钟要慢半小时。大师后来移居别处都故意将钟拨慢半小时,提醒自己在草庵病时的痛苦,发惭愧心。
日后别人经常看到法师所用的钟不准,感到奇怪,大师就说那是“草庵钟”,他还发愿自己将尽形寿都使用草庵钟。
离开草庵后我又坐车去了十公里外的安平桥。泉州有两座著名的古桥,各有特点,论年代是北宋嘉祐年间的洛阳桥最古,论长度则是安平桥最长。
安平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因为桥长有五华里,俗称“五里桥”,甚至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当年是世界第一的跨海石桥。
来到安平桥后,我发现这里早已没有海。几十年前的一场围海造田运动,把这座海湾大桥成变了陆上桥,如今立在一座湿地公园上。
1938年九月下旬,弘一法师应安海的丰德法师之请,来到安海的水心亭寺,在安平桥边住了一个月有余。
当时,这里仍是重要的古渡口,法师的房间就在桥头的一间僧房内。房间里每天可听见桥下海水进退,波涛拍击的声音。他给自己的居室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澄渟院”。如今的大师故居,是前些年拆了后重建的,不过里面的陈设,仍保持着当年样貌。
弘一法师驻锡期间,应安海各界善信之请,做了几场佛法通俗讲座,听众甚多,后汇编为《安海法音录》一册。在此期间书写条幅数百,广结善缘,与安海各街人士留有合影,这一段时间,可算是他弘法最为忙碌的时期。
走在安平桥上,放眼望去,安平桥就像是一条长龙向前延伸,怎么也望不到尽头。安平桥的中间点,便是中亭,历来是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的分界处。亭前伫立着两尊护桥石将军,两侧有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我没有走完安平桥(感觉走不完),去到中亭就折回了。回去吃了五里桥竹笋冻,安海的特产,比我在厦门吃的,要好吃很多。
来泉州不可不游清源山。清源山乃泉州名山,位于泉州城北,海拔498米,清源山奇石嵯峨,有“闽海蓬莱第一山”的美誉。又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据说泉州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在去清源山之前,法师刚在佛教养正院,发表了那篇著名的题为《最后的忏悔》的重要演讲,对自己的修行进行了无情剖析和深入检讨。表示不久将闭关静养,谢绝一切外事应酬,以终天年。此后他就在承天寺闭关,后又来到清源山静修。
清源山,佛道齐聚。入口处,一座高近六米,宽八米的老君石雕像巍然端坐,长眉阔口,笑看游人。此老君像刻于宋朝,千百年来盘坐在这里,像镇守灵山的守护神。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
清源山虽因山底的老子雕像而闻名于世,山腰却都是佛教的天下。由此向上攀登,山上有许多佛寺和造像,皆由天然崖壁雕琢而成。比如千手岩因为供奉千手观音像而得名,弥陀岩有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碧霄岩有著名的藏传佛教造像“三世佛”。
法师对清源山早已心向往之,居住在清源洞期间,游历了这里的所有寺庙。清源山优美的景色让他流连忘返,他还为山中的南台岩、赐恩岩、弥陀岩等诸寺题字。一个月后,他回到承天寺。
再之后,法师去了永春普济寺闭关。在那里坚持不讲经、不会客,亦不为人写字,专心致志撰写律著,历时572天。普济寺是法师入闽14年,住锡时间最长久的地方。
在说回清源山,法师的舍利塔也在此山中,就位于千手岩东侧,弥陀岩西南侧的一处茂林修竹的高台上。
法师墓塔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妙莲法师主持下修建的,后80年代又重建过。花岗岩仿木结构,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墓塔内正面壁上,还嵌有法师高徒丰子恺先生所绘的“弘一律师遗像”,据说是他悲切时集泪研磨所作的“泪墨画”。
于清源山建大师纪念塔,乃是精心选择。山是泉州第一山,风光秀丽。法师也曾在此闭关,法缘殊胜。舍利塔左侧的高石上,还有一尊他的禅坐像,目光悲悯而又宁静,正注视着山下的泉州城。
在这清源山,高石上打坐的法师像,和山脚下那尊老子像,成为了和谐共处的友邻。
泉州府城隍庙北侧的模范巷92号,是泉州市第三医院的旧址,也是有点让人觉得可怕的精神病院。如今,医院搬走,这里一片萧瑟的气氛。我来此地,是因为这里曾是弘一法师在泉州最后的住处,温陵养老院的所在。
很多人知道弘一法师在圆寂于晚晴室,但可能不太清楚具置。绕过病院大楼,可见一座残旧的石牌坊,上书“小山丛竹”四个字,斜对面那三间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老屋就是晚晴室所在,多年来,它一直作为三院的药品仓库而存在。
这座小小的医院内,不仅有法师旧居,也是一处重要的泉州历史文化遗址。医院前身是闽南第一个进士欧阳詹的家祠,后因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创办“小山丛竹书院”而闻名于世,是曾经辉煌的泉州古四大书院之一。
清末科举废,书院亦废。1935年,泉州的叶青眼居士创办温陵养老院,院址设在书院内。大概因为这里过去浓厚的儒风文脉,养老院建成后,法师曾两次来这里短住,并且在此补题朱熹过化亭匾额。
弘一法师在泉州修复了两项朱熹遗迹。一处是过化亭,还一处就是修补书开元寺山门那副朱熹所撰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1942年5月,63岁的弘一法师从惠安灵瑞山回到泉州城,先于铜佛寺小住,后在叶居士的劝请下移居温陵养老院,并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几个月时光。
大师喜欢晚晴两字,曾自号晚晴老人。住在温陵养老院期间,为居室取名“晚晴室”,法师人生的最后一抹夕照也永远地定格在这里。
看我蹲在地上拍照,院里的保安走过来,与我闲聊。他指着三间厢房告诉我,正中一间是佛堂,右边是柴房,左边那间就是卧室,也就是弘一法师的圆寂之处。
在温陵养老院的几个月,弘一法师仍尽力完成自己的未竟书稿。期间与友人书信往来,暗示即将不久于世。他也会与院里的老人聊聊家常,有人来求字,弘一法师便在纸上写下“南无阿弥陀佛”,从不让他们空手而归。
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圆寂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终年63岁。临终前三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
法师出家28年,持戒谨严,淡泊无求。最后的遗物,是一件百衲衣,有224个补丁,皆亲手自补,只此无二。
法师圆寂后七天,依照遗言,遗体在泉州承天寺化身窑荼毗。他的舍利后分为二份,一份入清源山舍利塔,一份则分葬在他的出家地杭州虎跑寺山中墓塔,供世人瞻仰追思。
法师在十四年闽南弘法生涯中,足迹遍布泉州各处寺院。除上文提到的地方,还有永春普济寺、南安雪峰寺、灵应寺,晋江福林寺等数十座寺院。这里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详述。值此法师诞辰之日,谨以此文纪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