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民乐——圆通寺塔

  圆通寺塔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城堡内,明清塔古建筑。史载,圆通寺原为河西重要密宗寺院,始建于北宋,为宋徽宗敕建,明清时重修。

  现寺已不存,仅存孤塔。塔为砖石结构金刚宝座式塔,通高23.37米,自下而上由塔座、塔身、相轮、塔顶组成,塔座为三重方形须弥座,第二、三层四角各置一座高2.2米的小型塔。塔身为覆钵状,高5.2米,上砌“亞”字形须弥座。相轮十三重,高8.8米,塔顶置流苏宝盖,周悬风锋,中坐1.5米高的黑釉宝瓶。

  自古以来,为了庆祝天下重归和平台统一、国家重归鼎盛兴旺,都要立碑建塔。圆通塔的修建也是如此。宋朝开国明君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长达五、六十年的混乱纷争局面,使国家重新走向了统一。经过经济上的恢复重建与政治上的励精图治,到了仁宗时期,宋朝出现了经济上繁荣富强、政治上空前统一稳定的鼎盛局面。圆通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宋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河西走廊是多民族汇聚之地,在这里居住的民族有汉族、回族、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地处河西走廊西段的民乐县,也是如此。民乐县六坝镇南接祁连、北通张掖、东走山丹,是多民族经济交流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寺因塔成,圆通塔、圆通寺的修建,是多民族聚居共存的结果,是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多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国家统一稳定、繁荣强盛的象征物。

  圆通塔修建至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圆通塔经历了历史的沧桑风雨,曾多次破败,又曾多次被重建和修缮过。每次重建和修缮,其实质上都是在重建残缺不全的民族关系、修缮破败不堪的祖国山河。圆通塔位于民乐县城西北27公里的六坝镇六坝村内,据《四部丛书.大清一统志》载:“圆通寺在张掖县东乐堡,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明天启四年重修。内有砖塔,清乾隆年间重修,高八丈有余,较旧址更宽”。又《甘州府志》卷五记载:“圆通寺在六坝堡,宋徽宗敕建,明天启四年修,我朝顺治十七年,康熙三十六年两次重修,雍正七年修塔,乾隆三十六年又补土包修塔一座,原高七丈余,阔周围一十一丈,配殿廊房俱照旧增加。”

  根据取下的清代康熙年间铁碑《重修寺塔碑记》记载,此塔修于康熙元年。圆通寺塔坐东朝西,正面偏南30°,是一座砖包土藏传佛教金刚宝座塔。两层须弥座、覆体、十三天及塔刹组成整个塔体。结构严谨,造型优美,为藏传佛教金刚宝塔式佛塔建筑的典型形式。塔座之上为须弥山形塔形底座,四角各设小塔一座;须弥山上方的四角又各设小塔一座;须弥山上再砌筑形体硕大的覆钵塔身,覆钵上四角每面各开佛龛5个,共计20龛;佛龛内设佛像计23尊,其中铜质佛像6尊、铁质佛像2尊、泥质佛像2尊、木质佛像13尊。覆钵塔身再上砌筑十三重相轮(俗称“十三天”)。相轮之上为圆形本质华盖,华盖周边悬挂35个铁质流苏和风铎。华盖之上安置瓷质墨绿釉宝瓶。

  塔的基座代表了正大方正的社会礼法、道德规矩;塔身代表着圆融通彻、八面玲珑的高度智慧;塔顶代表着天帝造化、天启神圣的高贵圣洁。是从古至今不可多得的、雄宏壮丽和精美奇巧的人文景观。

  历代至此观光的文人墨客都有赞美歌颂圆通塔的诗词歌赋。清代文人许士梁题诗云:

  疆归李夏寺宣和,十二监军禁若何,会阐无遮通震旦,尽容越境奉祗陀。举人赵赓云赞曰:何年古刹建圆通,高耸浮屠接碧空;世界大千资觉悟,金铃十万最玲珑。揭开贝叶诸天雨,雅表室和宋代风;暮鼓晨钟同慧业,一般聋聩振林丛。民国慕寿祺诗云:古寺萧然人绝迹,老僧犹自诵黄庭;澄心兀坐枯禅寂,日暮松风语塔铃。

  当代民乐诗人李中锋《谒圆通塔》诗赞:阅尽沧桑几整容,浮屠高耸笑春风;铎铃善解人间意,祝福声声上苍穹。

  圆通寺塔是一座砖、石、土混筑的塔,由塔座、塔身、塔脖、相轮、华盖和塔刹组成,甚为巍峨壮观。塔座呈正方形,边长8.7米。第一层塔座和第二层须弥座四角之上都各设小塔一座。须弥座上面为覆钵体塔身,其上为塔脖,呈圆状,周围开20龛,每龛内或置铜佛或置菩萨像。塔脖之上有相轮13重,又称十三天,显示了该塔至高无上的级别。相轮之上有圆形华盖,围绕着铁流苏,并等距离悬垂铁制风铃36个,漠风吹来,音韵清远,催人奋进。华盖之上为瓷制黑宝顶,日月照耀之下,光闪熠熠,很远即可看到。圆通寺塔造型优美,历史悠久,居民乐古建筑之首。现在塔周围已修南北寺大殿几座、配房数间,内塑佛像,供人膜拜。与圆通寺塔相望的古槐树,虽经电击火烧,但历千年而不枯,为民乐第一槐。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出台 明长城集中展示带重点打造山丹长城国家风景道示范段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120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