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属动态丨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成功举办首期“湖畔会讲”学术沙龙

  12月8日下午,由福建省文物局指导、福建省考古研究院主办的“湖畔会讲”学术沙龙第1期在福建博物院影像厅成功举办。来自省内文物部门、文博单位、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共70多人参加了活动。

  本期沙龙主题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发展策略”,由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张金德召集,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刃馀作主题分享,并邀请福建省文物局一级调研员何经平,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主任、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馆长、三明市三元区副区长李顺亮,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副研究馆员黄运明等嘉宾进行对谈交流。

  沙龙由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永平主持。沙龙伊始,王永平院长首先阐明本次主题沙龙的背景和主旨,对主讲嘉宾王刃馀、对谈嘉宾领导及与会人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宣布沙龙开幕。

  主题分享环节,王刃馀分享了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发展策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他指出,考古遗址公园系我国“十二五”以来大遗址主导性利用方式和考古资源遗产化的主要成果。过去十多年是我国重要考古资源遗产化的初级阶段,未来十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将进入考古资源的社会化发展阶段,也即从国家形态遗产逐渐向社会化使用发展。他认为,长期跟踪和今年现场调研表明,经上一阶段的建设高峰,考古遗址公园在制度建设、政策配套、体制改革、历史物象建构、运营机制、社会资源供给等方面都暴露出一定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制约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甚至可能存在导致部分考古遗址公园出现停滞乃至退化的风险。因此,根据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目标,他从国家宏观政策、事业与行业规范、地方配套政策、历史物象建构、市场与社会参与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调整意见。

  嘉宾交流环节,李顺亮、楼建龙、黄运明、范雪春、何经平、王刃馀等依次发言,围绕沙龙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李顺亮回顾了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指出考古发掘阶段应有展示的考虑,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动议应当科学论证,目标要明确,机制要灵活,投入要有保障,建设要有政策,发展要有立法。

  楼建龙从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实践出发,强调考古遗址公园是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基地,做好考古遗址公园是考古工作者的责任;考古研究是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和灵魂,应按计划持续开展工作,促进考古研究与展示利用融合;公园建设和展示更新宜缓不宜遽,宜从实际出发,根据考古进展合理规划,按步骤逐步实施,做到年年有变化,岁岁有新意。

  黄运明着重讨论在新时古工作者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关系问题,认为在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指引下,考古工作者应在考古遗址价值阐释和活化利用上提高认识,肩负更多的责任,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应注重提炼考古遗址核心价值、提升考古遗址影响力、提高地方文物保护积极性,为后续有可能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贡献考古人自己的力量。

  范雪春赞赏主办方对新时古工作认知的前瞻性,指出考古不只是简单考古发掘去获取些研究资料,而是要求每个领队一开始就要考虑每个发掘项目整体保护和利用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他以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建设为例,认为考古遗址公园首先是遗址保护,其利用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建设需国家层面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是公园建设的根本,同时也要主动谋划社会资源的支持。

  何经平认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发展要明确一个目标、破解两大难题、注重三个结合。首先,要明确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标是落实新时代国家文物保护利用整体思路,做好考古成果的有效转化。其次,要破解社会公众对考古遗址公园的认知与认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资金保障等两大难题。最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要做好遗址与公园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品牌和产业的结合。

  王刃馀以农村地区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例对各位嘉宾的发言进行回应,强调考古遗址的保护利用应尽量做到客观、科学评估遗址认知程度和社会条件,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做好平衡,避免利用建设动议超出遗址本体或地方社会资源的承载能力。

  沙龙最后,王永平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做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要注重适宜性论证,注重考古遗址的价值阐释,注重公园运营的可持续性。最后,他再次对王刃馀副研究员的精彩分享、与会嘉宾的热情交流表示诚挚的感谢。沙龙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8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