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交心·交棒——内蒙古非遗团队走进台湾
当神奇的呼麦和古老的长调响起,台湾观众赞叹,“好像看到了辽阔大草原”;当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一次次与内蒙古非遗团队成员手牵手欢快起舞,现场氛围令人感动……
21日,“草原文化走亲”最后一场活动在台湾花莲县光复乡举行,为“守望精神家园——第六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美丽中华行”大型公益交流活动画下圆满句点。这是内蒙古草原文化首度以大规模、立体化样态展现在台湾民众面前。
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演出12日亮相高雄佛光山。长调民歌、呼麦、马头琴、搏克(摔跤)、安代舞等精彩演出让台湾观众大饱眼福。
“反响非常热烈。”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档案资料技术科科长董小健说,“一些台湾观众看完首场演出,17日又追到高雄凤山的大东文化艺术中心观看第二场。”
“无论长调、呼麦还是马头琴演奏,都凝结了一代代人的智慧与感情。”展演总顾问、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说,“祖先的记忆唤起了血液里的民族文化基因,我们要把这份深沉与美好分享给台湾同胞。”
演奏了29年马头琴的斯琴巴图带来了《万马奔腾》等传统曲目。“希望让台湾同胞感受到蒙古族音乐原生态的韵律。”他说。
此次交流活动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台湾中华翰维文化推广协会联合主办。
同期进行的还有“草原记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蒙古包、勒勒车吸引众多游人拍照留念。富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族服饰与头饰、金银器、刺绣、珠绣、草编、剪纸和蒙古文书法让观众赞叹不已。据介绍,特展将持续至11月3日。
“为了让台湾观众领略原汁原味的草原文化,我们9月初开始把毡子、哈那、乌尼杆等蒙古包搭建要件海运过来。”董小健说,之后又运来了蒙古包里的被子、餐桌、茶壶、奶豆腐、果条、奶茶、甚至当地牛粪。“看到台湾民众把蒙古包围得水泄不通,觉得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草原文化走亲”环节,内蒙古非遗团队深入高雄市小林社区参与一年一度的“小林平埔夜祭”,来到台东县延平乡与布农部落举行工艺与乐舞交流及篝火晚会,进入台东县池上乡举行街头快闪活动,到花莲县光复乡与阿美部落举行两岸乐舞交流……
“蒙古族热情好客,台湾少数民族也是如此,感觉特别亲切。”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队长阿荣高娃说,在台东县延平乡,布农部落同胞端着碗给来宾敬酒,这和蒙古族传统很相似,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我们对布农部落的八部合音很感兴趣,他们也对我们的呼麦、马头琴演奏感到震撼。”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主持人道力根说,两岸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这种文化艺术上的相互吸引让大家很快打成一片。
布农部落的克纬8月刚去过内蒙古。他说,内蒙古与台湾的传统技艺,草原风情与高山风情,都饱含人和人的深情以及人对土地的赞叹,“情感的共鸣把我们更好联结在一起”。
“‘文化走亲’是此次活动一大亮点。”台湾中华翰维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陈春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生活、生长于民间,大陆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山、聚落、社区,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面对面交流切磋,有助于两岸蓄积文化力量,增进了解和感情。
交流活动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生于1991年的艾吉玛来自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是希温乌娜吉(鄂温克语,意为“太阳姑娘”)项目的旗县级传承人。“传统的东西需要年轻人去学习和传承。”她说,通过姥姥讲解、妈妈示范,自己慢慢喜欢上这项传统缝制技艺,“下一代不应只在博物馆里看到非遗,而要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在高雄市小林社区,内蒙古非遗团队了解到小林部落走出2009年台风灾变,持续进行生活与文化复建的努力。夜祭活动上演唱的古谣,就是部落年轻人查阅文献资料并向老人请教,慢慢恢复的。“听说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都回来了,这份努力令人感动。”道力根感慨地说。
花莲县阿美部落的吴依臻是21日“走亲”活动主持人。她说,由于环境变迁,台湾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被送进“加护病房”的困境。自己和家人从16年前就开始从事文化交流推广,常常到大陆去,感受到大陆对非遗技艺的重视和对传承人的照顾,“值得台湾学习”。
田青则认为,10多年来,大陆建立起完整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台湾的云门舞集等文艺团体也很好传承与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两岸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的地方,让我们携手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一代代传下去。”他说。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