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隆之下野生动物园独一档 上海野生动物园游记
本文是的第09篇。在这4个月里,我将踏上6年前的旅程,再次带你逛全中国的重点动物园,看看几年来有哪些进步或是退步。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有意义,请转发或赞赏本文。大家的支持,会成为我行走世界的动力,感谢!
昨天聊的时候,我提到国内的野生动物园里有个“三大野”的称呼。说的是除开长隆,有上海野生动物园、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济南野生动物世界这三个园水平比较高。
这次我来上海野生动物园逛了一圈,发现这儿很多展区比以前水准高了不少。或许,它已经甩开其他野生动物园的水准不少,成了长隆之下的独一档。
这次来上海野生动物园,我印象最深的是灵长类展区。这个展区里,最棒的又要数长臂猿岛。
长臂猿岛,它就真的是个小岛。一条人造沟渠,围绕着一座小山,陆地上有一些爬架,也有好些大树。长臂猿穿梭在树丛间,拍起来有点点野外的感觉,竟然需要在树枝的窗口里找。游客找到了,咦,这个是黄的!咦,那儿还有个白眉毛!东白眉长臂猿!这可比直接放在人面前有意思多了!
有这么好的植被条件,游客还能观察到一些更精细的东西。长臂猿和金丝猴、灰叶猴之类喜欢生活在树上的猴儿的运动方式不同,它们移动,是用灵活的手抓着树枝在树枝下荡,而不是猴儿那样从一个树枝之上跳到另一个树枝之上。虽然在这么近的距离内,你一定能感受到长臂猿运动的动静,但这种动静就是要比猴儿跳的动静小。大家可以试试,往外走个50米,你可能就不太能感受到长臂猿运动的动静。这就是长臂猿在树冠层生活的一大优势。
这个展区,就是东南亚动物园很普遍的长臂猿岛嘛:长臂猿等不会水的灵长类,可以被水圈在岛里,那么就用岛来隔离好了。岛上植被丰富,也不怕它们造。不过,相对来说上海气候没那么湿热,植物保养还要难一点。
但问题来了:东南亚热,养东南亚灵长类,冬天都不用收回室内,这个模式很省钱。但上海冷。咋办呢?往侧面一站就看到了:这不是转移通道嘛!这个通道通到每一个内舍里。室内的每一对长臂猿都可以轮流上岛了。
不过,这样的展区,也对游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夏季中午的时候,天比较热,动物就不活跃,长臂猿就一定会躲在树丛里。有树冠遮蔽,人就不一定能看到。那么,想在这么好看的长臂猿岛上看到飞驰在树冠上的长臂猿,就得早晨或者傍晚来看。
棉顶狨是一种南美洲小猴,分布在哥伦比亚北部。在动物园里极为常见,但在野外是个极危(CR)级别的物种,离灭绝一步之遥。这种小猴生活在雨林环境里,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对场馆的绝对大小要求不算很高,但如果环境的多样性差,那可不行。
上海野生动物园赋予它们的,是一个细长条展区,中间横躺着一个半枯木、半水泥假木结构的爬架,水泥假木中间有个树洞,可供动物休息。而在爬架前后,有矮小的灌木丛遮蔽,尤其右侧,爬架前后都有灌木丛。如果再种点爬藤植物,把爬架薄薄包上一层,会更加好看。
我去的时候,棉顶狨在爬架上到处跑来跑去、跳来跳去,非常欢快。它们时而躲到灌丛里面,时而跳到暴露的位置凝视游客。愿意在这儿站一会儿的游客,一定会发现这群欢快的小猴子。
我翻了下6年前的照片。上海野生动物园的灵长类展区,爬架、树屋等硬件设施变化并不大,让我看着特别舒服的,是这里的植被。经过6年的生长,树变高了,叶子多了,这样一来,整个展区都变得好看很多。
很多时候,只要把植物维护好了,让它们能够好好生长,动物展区就是会越来越好。
相对于别的野生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有很多不太一样的物种。这些物种未必特别显眼,但都非常稀罕,非常戳动物爱好者的痒穴。
就说灵长区,这儿竟然饲养有长尾叶猴。这是一类分布在南亚及其边缘区域的叶猴,有好几个种,但都长得很像,手长脚长,在南亚那颇为干旱的林地环境中,既能树上过生活,又能下地狂奔,还能成群进城打群架。南亚比它们更常见的猴儿,是猕猴属的冠毛猕猴。但冠毛猕猴因为冠毛长得很喜感,又有猕猴属都有的毛糙和贪心,这就衬得长尾叶猴特别宝相庄严。印度人的猴神哈奴曼,动物原型就是长尾叶猴。
长尾叶猴在中国动物园里极为罕见,我不知道还有哪家养。我对它们的来源也特别好奇,哪儿来的啊,难不成是西藏吉隆的喜山长尾叶猴?
而要说稀罕的动物,那上海野生动物园最稀罕的还得数大独角犀。目前,整个大陆动物园里就只有3头大独角犀,全都是尼泊尔赠送的国礼。另外2头在长隆,现在还不展。所以这头大独角犀,是你在大陆动物园里能看到的唯一一头了——这里必须得说点晦气的话,上海野生动物园本来有2头,尼泊尔的国礼肯定是一对对的送嘛,结果他们养死了1头……
大独角犀长得很有意思,不说独角这个特征,它们特别厚重的皮肤上沟壑特别深,还有一个个疙瘩。为啥要这么长呢?当然是为了防御。而且不是为了防御敌害,而是同类。独角犀这个属有门齿,而且一对下门齿——注意是门齿不是犬齿,这个知识点要考的——特化成了长长的獠牙,这在现生犀牛中是仅有的。上图里,你能看到一点点嘴唇上露出的獠牙。
这獠牙干啥的呢?打架。雄性独角犀在求偶时会用牙齿撕咬、戳刺对手,它们的獠牙特别长,像大独角犀的能长到十多厘米,攻击力极高。相应的,为了防御这种袭击,独角犀演化出了厚重且带凸起的铠甲。
但我们能够确认的是,独角犀在行为上,特别像河马。哪儿像呢,喜欢泡水里。上海野生动物园给了大独角犀较大面积的水池,但这水池的水位尤嫌不够高,基本没法没过背。这有点可惜。
说到像河马,上海野生动物园还有一种像河马的动物,那就是中美貘。这种生活在中美洲的貘(呸这可真废话),还真有河马的待遇,有个不小的水池,甚至就生活在河马旁边的展区里。
貘长得有点像鼻子很长的猪,但它们其实是奇蹄目动物,是犀牛的亲戚。国内动物园里有三种貘,最常见的是野外易危(VU)的南美貘,濒危(EN)的中美貘和马来貘都比较少。
总体来讲,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展区水准,可以说是基准线比较高,依靠较高的展区、饲养水平,这里的动物状态很好,行为较为丰富,这样就避免了同质化的无聊。只要不涉及什么表演、投喂,就都挺好。
带来健康风险。食物不对,会把动物喂坏;近距离接触,有可能在之间传播病原体。
动物园搞收费投喂,或许能让部分解决健康问题,但后两条的危害照样存在。而上海野生动物园,是国内收费投喂最密集的动物园,可能都没有之一,大半展区都有换着花样让人掏钱投喂的项目。
至于动物表演,上海野生动物园当然有。而且,最近几年还有一种更加隐蔽的表演:饲养员拉个动物出来在人前转一圈。这样的展示,让人观察到了什么自然行为呢?
上海野生动物园是“动物幼儿园”的拥趸。所谓动物幼儿园,就是把人工育幼这个过程,专门搞个地方给游客看,而且为了观看效果,还会把一堆不同种的动物幼崽放一起。例如,有的动物园把狮崽、虎崽甚至熊崽放一起,有的动物园会把黑猩猩崽和红毛猩猩崽放一起。这种现象在商业化的野生动物园里相当常见。
动物幼儿园里的动物,真的都是妈妈不愿意养,园方被迫人工饲养的吗?有没有为了就让人好看,或者想让妈妈尽快发情产下一胎,主动拿出来人工饲养的?我没有证据,不知道有没有。但我知道的是,人工饲养的个体,没有妈妈和同类教导,行为就容易有问题,它们繁殖下一代,更容易弃婴。
上面说的这些问题,是大家去上海野生动物园都能看到的。但其实有很多野生动物园有个隐藏得比较深的问题:对野生动物野外种群的需求、消耗太大。其实,所有的动物园,都很难避免需要从野外获取野生动物,在很多生态好的国家,捕猎野生动物送到动物园,也是合法并且合理的产业。但很多时候,存在一个“量”的问题。野生动物园因为体量大,有钱,一些园子饲养水平还不太过关,因此对动物的消耗尤其大,问题会更加突出。
2002年10月的时候,我在上海野生动物园看到了这样一幕:非洲象群群聚于土堆上,摆出密集的阵型,互相之间摩梭着身体,有一头大象把沙土甩到背上,迎风飘扬,它们背后是摩天轮缓缓转动——后来我去了非洲,在野外也看到了象群聚在一起社交。这一幕我久久不能忘怀,它是我在动物园中最爱的有关大象的瞬间之一。
但我实在是无法忘记这群非洲象的来源。这些非洲象来自津巴布韦。2016年,包括上海野生动物园、杭州野生动物园在内的一批动物园,组团从津巴布韦进口了35头非洲象,而且都是幼象。这次贸易当然是合法的,但一次进口这么多幼象真的合理吗?或者说对动物好吗?
我们先把6年前我着重讨论过的伦理问题放下。6年之后,上海野生动物园的这群12头非洲象,也出了点儿问题。
我们知道,无论非洲象,还是亚洲象,都是母系社群。它们的繁殖群,是以雌象为核心的群体,群内雄性很少,不是孩子,就是边缘化的少数几个。雄性去哪儿了呢?要不孤独的漫游,要不就是组成小的单身汉群。
上海野生动物园的这群非洲象啊,它不是自然产生的群,是人为捏起来的。而且购买的时候,是有什么买什么。无意中就造成了一个后果,群里雄性数量太多。如果都是雄性,那或许大概可能还好一点,但这个群里有雌性……这会发生什么,上过学,见识过小年轻争风吃醋的朋友,都能想到吧。
我这次去上海野生动物园,就看到一头公象在欺负另一头比它小的象,但我不确定上图中右边那只的性别。这次打架打得不厉害,一会儿就分开了。但你们搜,能找到打群架的视频,是普通游客拍到的。
我一直说,无论哪种象,都是社群动物,社群动物得成群养。但是,象成群之后,需要的笼舍水准、管理能力,会成倍的提升,不是放一起养就行了的。看了上海野生动物园的这个例子,你或许也能感受到这类动物有多么不好养。
这几年,国内不少动物园开始搞夜游。上海野生动物园是最早淌进这波浪潮的动物园,网上相关的推广和评价,有意无意的在把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夜游和新加坡夜间动物园联系在一起。
但我必须说,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夜游,只是晚上装个灯,还是白天的那些动物,并没有针对性的展示夜行动物,或者想办法凸显动物的夜间行为。这不是真正的夜间动物园,至少和新加坡夜间动物园没法比。
这次我买了个夜游票逛了一圈,对它的感受大为改观。我必须得说,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夜场依旧只是加了个灯,不是真正的夜间动物园。但夜游票非常值,如果你会去这座动物园游玩,当季开了夜游,我推荐你购买。
第一个原因,是上海野生动物园给许多动物展区的夜间照明减了亮度。像大独角犀,你们可以比一比我19年拍的照片,这可暗了很多。这就使得这座动物园的夜游让我不那么难以接受。
当然,还是有很多日行动物依旧被强光灯烦扰,比方说灵长区的一些猴儿,它们可是纯粹的日行动物啊。
夜游体验最好的区域是环尾狐猴岛。这个岛白天有收费投喂,动物是散养的,很爱找人要吃的。晚上没有投喂,猴子们都散在树上,根本不亲人。你一上岛,就会被它们发现,便聒噪起来。和常见的猕猴什么的不一样,环尾狐猴的眼睛里有较为发达的绒毡层,能把光线再次反射回视网膜上,增强夜视能力,所以晚上光照到它们脸上,它们的眼睛是亮的。有这种亮眼睛的动物,就一定会有夜行的习性。所以,你能在环尾狐猴岛上,看到夜晚的环尾狐猴在树上跳来跳去,非常厉害。
你看,夜间动物园就一定得挖掘动物自身的夜间行为才有意思,不是装个灯就好。
我推荐的第二个原因跟夜间无关。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夜游票,下午3点就能进园。3点几了!饮茶先啦!抱歉我写串了。3点啦朋友们,动物最活跃的时间,马上就要开始了!熟悉动物园的朋友们都知道,动物园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清晨和傍晚最活跃。不想看睡觉的狮虎豹?不想找不到藏在树冠里的长臂猿?抓住它们活跃的时间啊朋友们。
尤其是是在夏天,3点开始,日头西斜,气温下降,动物憋了半天的热,终于可以活动了。这美妙的时刻会持续到很久,上海夏天的太阳,差不多7点左右才落下去,晦暗但有点儿光的黄昏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总体来说,上海野生动物园的水准相对于6年前要高了不少。但它的那些问题依旧在,有些毛病更加严重了。这样的园子,你能否接受,会不会喜欢,就取决于你对野生动物的看法和价值观,以及你的那条线在什么地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