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家周波武夷行:丹青绘福建写生探武夷
丹霞地貌武夷山,钟灵毓秀之地,集自然与人文之精华。三十六峰峙立,九十九岩嶙峋,与九曲清流共绘山水长卷,黄岗山巍然矗立,为群山之首,更添壮丽。崖壁之上,摩崖石刻星罗棋布,朱熹、柳永等文人墨客遗风犹存,儒释道三教共辉。武夷茶香飘四海,御茶园、大红袍佳话不断。下梅古民居、闽越王城等古迹,诉说着历史辉煌。武夷山水,是自然杰作,亦是文化之瑰宝。
岁在甲辰,六月孟夏,岭南知名画家周波,自江西写生毕,驱车而南,赴闽地武夷山。此其初涉闽地,写生之始,而武夷山独为其首选。于周波而言,闽地既陌生又熟悉:陌生者,未尝亲历其境,此番乃初至;熟悉者,闽中胜景繁多,名扬四海,人皆耳熟能详。
驻足武夷多日,周波为丹霞地貌之奇绝所撼,心潮澎湃,遂以画笔摹其形,写其神,记所见之景于尺幅之间。写生之际,观者如织,游人往来,皆为其画艺所动,纷纷驻足,赞不绝口,以为佳作。
饮茶思源,周波对武夷大红袍情有独钟,每当创作之时,总不忘泡上一壶,细细品味其独特韵味。此次周波武夷之行,自然少不了对那具有360多年历史的大红袍母树的写生。在画作《武夷山大红袍母树》中,我们得以一窥母树的风采,它傲然挺立于石崖之下,游客们纷纷驻足,或观赏或拍照留念。陡峭的石崖壁与不畏艰险、常青不衰的母树相映成趣,共同编织了一幅“自然奇迹”的画卷。
转而观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一图则巧妙地捕捉了寺庙的空灵与禅意,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聆听晨钟暮鼓的回响,感受到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深远。而《画山侧影》、《武夷山水帘洞初夏》与《武夷山小景》等作品,犹如一扇扇窗,集中展现了武夷山的另一番壮丽景色——瀑布的千姿百态。这些瀑布,时而如游蛇般蜿蜒曲折,轻盈柔美,宛如细语呢喃;时而似利剑般直泻而下,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美不胜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山侧影》。在这幅画作上,周波题跋道:“山静似太古,瀑布蜿蜒曲折,宛如游龙潜行。”心有丘壑,眼存山河。此画的诞生,源自此次武夷行的一次偶然邂逅:周波在前往武夷山大红袍的途中,被途中的景象深深吸引。他不禁念道:“武夷山大大小小的瀑布,正如古人所言,瀑布如游龙。而眼前的这块耸立的大山壁,又让我想起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在那一刻,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理论,在周波的心中得到了深刻的共鸣。他挥毫泼墨,将这份对自然的感悟、对历史的追忆与眼前的美景融为一体,创作出了这幅既具现代感又不失古典韵味的《画山侧影》。这幅画,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观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与古代名家之间的心灵契合与艺术传承。
此外,《武夷山道即景》则以其雄浑之美震撼人心。画面中,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被一层白纱轻轻覆盖,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之感,引人无限遐想。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武夷山的自然之美,更通过周波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传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理解。
放大周波的这组武夷山写生之作,我们不难发现,每一幅画作中都巧妙地融入了人物元素。这些人物或隐或现于山水之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营造出一种“身未至武夷,心已游其间”的奇妙氛围和深远意境。
周波曾言:“去某个地方写生,要深入挖掘并表达当地的特色,特别是要捕捉并展现当地的人文气息。画面中除了山形、树木等自然物象外,更要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融入其中,这样画面才能更加生动、真实,更具当地特色。写生,不是简单复制眼前所见之景象,而是用心去感受、去挖掘、去创造的过程。”他的这组武夷山写生之作无疑是对这一创作理念的最好诠释和生动展现。
周波,60年代生于广东信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艺术创作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院聘画家、深圳市时代书画院副院长。
2019年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艺术邀请季获贾平凹提名艺术家。2021年荣获第26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新锐奖。同年,周波画册《水墨大境 · 周波山水画集》在岭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周波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多次举办个展及联展,作品被苏州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禹舜美术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科学馆,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肇庆学院美术馆,深圳宝安画院,开平美术馆,广州市花都区美术馆,茂名博物馆,宜春市博物馆等诸多机构、事业单位收藏。
本文由:意昂体育注册登录提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wuer.com/mudedi/1731.html